童年的岁月我是在偏僻的乡村度过的,我的爷爷和爸爸虽然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在田间耕作的同时,有了闲暇的时间,总会捧起一本书读起来。尤其是我爷爷,是远近闻名的“讲古人”(类似说书人)。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书的身影是极大的奢侈品,就算有也不全,所以,“讲古人”备受尊重。“讲古”是村里唯一的文化娱乐。
在我的记忆里,每到农闲或者过年的时候,就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刻。村里的男女老幼,总会央求我爷爷“讲古”。中老年人最常点的书是《铡美案》《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书。当说起包公的铁面无私、杨家将的忠勇,岳飞的精忠报国。我爷爷无不慷慨激昂,敬佩君子之行为。当说到陈世美背信弃义,潘仁美的自私自利,秦桧的卖主求荣,我爷爷怒火中烧,无不憎恨书中小人。孩子们最爱听孙悟空大闹天宫,降妖除怪的非凡本领。还有蒲松龄笔下的人鬼狐仙的诡异。渐渐地,“讲古”成为我爷爷生活的一种习惯。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是多么渴望成为爷爷那样的“讲古人”,是多么的受人尊重。可是,后来我也没有成为我爷爷那样的“讲古人”,一是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娱乐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讲古人”逐渐消失在时代的长河。二是每家每户都有孩子走进学堂识字,不说学的功成名就吧,也能读书看报。
很多年后,回想起我爷爷,同他一样识字的人也很多啊,为什么他能够成为“讲古人”,现在我揭开了这个谜底。因为,阅读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习惯,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除了满目琳琅的商品,大小书店也一一排列开来。但是商城人满为患,书店却是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读书了吗?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人年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来比,简直是少得可怜。
好几次我在火车上遇到几名外国人,在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时,取出一本书读起来。以前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在国外的地铁、公交车、火车上,总会看到有人捧着一本书读着。再看看国内的列车上,要么三三两两高谈阔论,要么一手机反复地刷着微信朋友圈。偶尔有个人夹着书本,其他人总会以异样的眼光来看,把你当做另类,认为是装文化人。中国人的虚荣心极强,又爱盲目跟风。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跟风者,书和中国人分道扬镳。认为读书那是学者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当走在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镇。麻将占据人们的生活主流。无论男女,不论老中青,谈论最多的是麻将。麻将馆成为了人们娱乐最多的场所,出没麻将馆的有无业青年、退休干部、生意人、政府官员。在这里只要你有钱,没有身份限制,没有学历限制。要么就是胡吃海喝,把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次和朋友路过书店门口,走进书店选购了几本图书,当我向朋友推荐图书的时候,朋友的话使我惊讶。他说没有钱来买书,就算买了也是白买。当你胡吃海喝、耍牌赌博、纸醉金迷的时候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当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的时候,却没有可用的财富。这就是当代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读书少之原因。
我也接触过高校的一些学生,当我问到他们阅读情况的时候,说法不一,有的说要考试的时候会泡图书馆,看一些和考试有关的书籍,平时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品牌服装,网络新剧等,男生是网络游戏居多。从一个高校学生口中得知,他们大多数认为都读大学了,没必要再看书了,书里也给不了你多少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读书者,他们在寻找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享受着午后的书香,一时间书香弥漫整个校园,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在朋友眼里我就是土包子,不会穿名贵奢侈的衣服,不会在乎吃喝,甚至有些吝啬。但是在读书上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豪”。我看上的某一部书,不管再贵,我毫不犹豫地买上。曾经有个朋友说:在书这上面花钱,还不如多买几件名贵的衣服,打扮下自己。他可知“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气质不是名贵衣服穿出来的。书中得来的气质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现在,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事,无不每天压抑着我,可是不管再忙,再累,我都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不是我要去刻意地装饰自己,是因为我和爷爷“讲古”一样,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
现在总有人说社会是那样的浮躁,其实不然,社会并不浮躁,浮躁的是人心。“读书使人宁静”。当你书读得多了,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即使再喧闹的繁华都市,也有你心中的一片净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随着科技飞跃发展,阅读已经渐行渐远,习惯已经丢弃。可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必将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也镌刻在生命之歌里。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就从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