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6日
寻梦路上
寻梦路上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那样的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便被这种浸润所包围所感染。最初我对文化的认知大多通过读书所获得。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正是人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是,那些充满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豪情的书便闯进了我的心灵,给了我最初的文化记忆。
  那时没有电视,娱乐节目也很少,于是读书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文化生活。最初是看小人书,识了更多的字以后,便觉得小人书不过瘾。于是爱好又转向了长篇小说。
  记得小时候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描写英雄的《林海雪原》。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认识了一些字,便对课外书籍产生了兴趣。一天放学后,我来到父亲的书架前,好奇地浏览着摆得满满的厚薄不一的书籍。无意间一本用牛皮纸糊成书皮的厚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抽出一看,只见发黄的牛皮纸上,父亲用毛笔书写的“林海雪原”四个大字苍劲浑厚。书看上去有些旧,一定被许多人翻看过。我顺手打开了书,刚看了几页便被书中的英雄故事所吸引。于是,每天晚上我迅速完成作业后就捧着这本书躺在被窝里爱不释手读至深夜。平时父亲怕我影响睡眠,绝不允许我晚上看课外书。而当发现我看的是《林海雪原》时,只说了句“别看太晚了”便不再干涉我。这样我便可以放心大胆尽情欣赏这部作品。那时尽管书中的许多字我尚不认识,但借助字典我竟完整地将这几十万字的厚书读了下来。许多精彩的章节,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所深深吸引,当看到杨子荣孤身闯虎穴,孙达得为了取回杨子荣藏在威虎山密林深处的情报图,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连续行走几昼夜,终于完成任务而自己的双脚严重冻伤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以后我又陆续读了《红岩》《青春之歌》《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小说,进一步加深了对英雄们的了解。在我思维朦胧期,英雄的形象已根植于我的脑海中,对我的人生启蒙和走上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从心里叹服作家的妙笔生花,写尽万象众生人间冷暖。他们通过书籍传达出的精神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令我深深叹服。我曾无数次地想:啥时我也能出书,成为一个作家?
  作家梦就像一个种子,悄悄地植根于我的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作家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啊。
  儿时的梦,总是带着天真。上学时,老师将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课上宣读时,心里滋长出几许得意,并不知离作家尚有十万八千里。
  赶上那个特殊年代,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农村,本想能改天换地大有作为,却经受了炼狱般的磨难,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那些成名的作家连同他们的作品一同受到批判。文化变成了荒漠。青春被无情地放逐。人们对于作家不再崇拜。知青成了最没知识的青年。更让我痛苦不堪的是,除了几部配合政治宣传的应时之作摆上书店,其他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受到批判从书店下架。没有了书香的陪伴,那日子真是难熬。
  碰巧当时社会上正在批《水浒》中的宋江投降派。于是为了大批判的需要,《水浒》得以重印摆上书店。这是当时惟一可以公开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于是我如饥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那时顾不上考虑宋江为什么被招安。只是被书中水泊梁山108将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施耐庵先生好生了得,几百个人物在他笔下如此鲜活生动各具特色。这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驱散阴霾,带来祖国腾飞的春天,也带来文学空前的繁荣。大批优秀作家连同其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多少文学青年成了他们的追星族,开始了作家梦。
  此时的我,也已回到城里,进工厂又上大学,用加倍的努力拼命想夺回曾被耽误的时间。然而青春不再,只多了沧桑。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是这种理解是用农村插队多年的青春代价换来的。
  上班后,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与图纸、工艺、车间现场打交道,只想当一个称职的工程师,一位优秀的机械设计师,对作家梦早已淡漠。
  可骨子里对文学的热爱却不是轻易就能放弃的。一有机会便会不自觉地冒出来。业余时间,我仍喜欢看文学书,每到周末都去图书馆借书。回家后捧起便放不下。一心要把那些年没书看的损失都补回来。当我看了秦牧、刘白羽等作家的作品集后,忽然萌发了想写点有文化的东西。正巧有一次去辽宁丹东的大鹿岛旅游。面对小岛的新变化突发灵感,立刻写了一篇散文,试着送给一家省报的副刊编辑,本不抱什么希望。没曾想几天后,小文竟刊登在了报上。后来这篇散文在省广播电台举办的征文大赛上还获了奖。小试即中,引起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久违的文学梦重新燃起。为了更好地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我同时阅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集,在书香文化的滋润下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之后的几年间,我陆续在报纸电台发表了一些散文、诗歌、影视评论等。也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上获过奖,还成为了市作家协会会员,心里竟有几许得意。有一天,与一位作家朋友小聚。他说,你知道作者跟作家的区别吗?我一时有些疑惑。他说,在报纸上发表再多“豆腐块”,也只能叫作者。而作家必须有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是啊,别看我发表了一些文章,但离真正的作家还远着呢。别说长篇小说,至令我还未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他说,你下乡盘锦好几年,经历那么丰富,何不写一部反映盘锦知青的长篇小说呢?
  就这一句话,开启了我的长篇小说创作之路。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写小说不同于写散文。更何况,一上来就是一个大长篇。我感觉无从下手。这位朋友告诉我,先读读那些名著,看别人是怎么描写人物的。这时我忽然想起下乡时看过的《水浒》,书中的人物描写是何等精彩。我立刻找出《水浒》又重读了一遍。儿时读过的《林海雪原》里的动人故事也浮现在眼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启发了我。同时我又阅读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感到茅塞顿开。
  为了找到当年的感觉,我利用国庆节的七天长假。专程来到了盘锦的红海滩,近距离观察那饱经海潮冲击和盐碱浸泡仍顽强生长的红碱草。又重回当年的知青点,拜访了当年和我在一起的农民。望着那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仍伫立的芦苇和稻浪,以及沿海滩涂上通体发红的红碱草,一下子找到了当年下乡时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往事如开闸的河水从脑海中狂奔而出。苦思寻觅的书名——《红碱草》陡然横出。
  回来后,思路一下子变得开阔,各种人物在头脑中鲜活起来,写作起来也感到自然流畅。
  由于是业余创作,我只能利用晚上时间,经常写到后半夜。我完全进入书中的情境,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经过几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定稿。此书于2006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
  出书的梦做了几十年,当有一天真的实现时,我竟有些不敢相信。
  我捧着编辑送来的封面典雅印刷精美的样书,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编辑告诉我,在当年1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红碱草》首次印书被全部订出。
  这本书摆在了沈阳最大的书店“北方图书城”,没多久就售罄。网上热评不断,有位女知青在书评中写道:“大片的红碱草,曾在展览会的巨型图片上见过。铺天盖地的大片红色草儿,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刺得眼前一阵嫣红。原来,上苍除了给盘锦盐碱地外,还给予如此美丽的植被,比紫色苇花还俏丽。而那里,却曾经生活战斗过一批年轻人,他们用青春热血,抒写了一篇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很多知青给我打电话,说此书真实动情催人泪下,并纷纷给我提供素材,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2012年《红碱草》有幸被武汉大学出版社选进《中国知青文库》,以《红碱滩》的书名,再次出版。
  之后,应知青的强烈要求,我又创作了反映知青从下乡到回城后,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不仅增加了“洋插队”,而且全方位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知青及其后代不凡的人生道路。取名《香雨分飞》,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库》的收官之作。此书刚一出版,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巧的是,这三本书,最初与我联系的都是女编辑,而且都是先通电话,而后才见面的,后来又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是她们为我的作品增色,我风趣地称她们为“美编”。
  2014年6月21日在沈阳新华书店皇姑店举行的《中国梦·知青梦》新书发布会上,当我与外地著名作家一同坐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面对众多热心的读者,看着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拿着新书《香雨分飞》纷纷让我签名时,心里霎时涌起多少感慨……
  现在我已是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有了三本常规出版的长篇作品。面对多彩的世界,我不会停下手中的笔,我要为实现“中国梦”继续书写新的作品。在外人看来,我的作家梦已经实现了。可我仍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业余作者。聊以自慰的是,我在工作中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高级工程师,为企业尽着自己的责任。在寻梦的过程中,我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奉献了可以激励后人的精神产品。退休后,我仍笔耕不辍,经常在报刊发表各种作品。想想这辈子也算没白活。其实都是因为最初的文化记忆伴随着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寻梦路上,有文化相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