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的艺术,是我们通过一管柔毫、纸墨和心性,以巧妙的纵横牵掣、勾环盘纡为法,以神奇的干湿浓淡、翻转腾挪表心性,书写着中国汉字,表达着个人思想审美。一切尊重毛笔的生态,深入古人笔墨间,彻头彻尾地透过碑帖看刀锋、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无愧于书法的初衷。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专攻于一帖,毕其功于一役,固然必要,然书学难矣。一途不通,另辟蹊径常有之,故博学之,审问之,是何等之重要。
基于人生,书法是风景,是念想,是精神守候。一点一画总关情,要想写出古意,就需时常出入于古人纸翰碑版之间,刻鹤图龙寻轨迹,精雕细琢趋古人,朝思暮想图践悟,日久生情,到你腕下的全是古人面貌,又都是你的理解和表达,至此则艺事渐成矣。
无意于佳乃佳,需建立于对经典追寻的胸有成竹之际。对古人笔墨,广览博取又精于一家,古人翰墨精神随意自然可呈现于笔下时,也就任情恣性随意自然了。而恰恰就是这笔墨技术娴熟时的任情恣性的书写,成就了无意于佳的佳。所谓不留痕迹、随意天然,是艺术的情之所至的真实反映,需要多个条件的具备,也即孙过庭所说的五乖五合,纸墨笔砚环境心情偶然欲书得之。
书法是逐步深入的人生修行。从点画至结字、章法,从临帖到创作,从识字到文章,从书家到历史长河,从研墨读书修心,到点画挥洒从容。从古到今的历代书法长河里,无不透露出书法家逐步如化至境的艰辛和执着。说是修习书法,其实是修心,是逐步完善自我的漫长历程。修行路上,我们也体验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愈来愈深入的辩证思维及艺术的表达。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书法就是一面镜子,照亮的是心境,反映的是追求,整理的是心情,映衬的是古人的诗意和个人是否脱俗的审美境界。书道千秋,不仅仅需要书写技法的精心锤炼,更看重的是传承中华优秀的千年文化。文化何求,笔墨浸染间,使转渐悟中,一点一世界,一画一菩提。如此,远离了市侩气,多了文气、静气,淡定、从容。
书法给你的是一生心灵的慰藉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从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表达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触摸到了上下五千年的文脉,解开了联通古今的密码。由此,人生更加有了意义,远了平庸,更远了无聊。
书法要品,这是欣赏书法的关键。品味道,品气息,品感觉,是看一件书法作品的首要感觉。品笔法,品章法,品墨色,是其行家感觉。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品评的水平高低与个人阅历水平有关。一幅作品即是一面镜子,品评作品的同时,你的水平高低也一览无余。故品位与格调有关。品位要高,格调也要高,何求?惟临帖读书向专业行家求知耳!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乃金针度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