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色童年”,大半是沉溺在书摊上度过的。其时读二年级的我,已经识了不少字,对书籍兴趣浓厚,到处找书来读。可惜,家里的书只有那么几本,就算是同学、亲戚家也不多,等到我全都一一阅览完毕,对书本饥渴的我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丰富多姿的世界。
那个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一溜烟地穿过马路,来到马路对面巷子口。这儿有一个书摊,巷子狭窄的通道里,光线黯淡,靠墙摆着两排木头架子,花花绿绿的图书一本本整齐地吊在架子中间的绳子上,很多就是最简单的小人书。书架下靠墙边,一边有一排木板钉成的板凳,又长又矮,非常简陋,坐在上面看书非常不舒服。
总之,童年书摊看书的条件非常恶劣,几乎是在露天,虽然门洞可以勉强遮雨,却挡不了冬日的寒风,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冷得发抖。然而,那里却是我无与伦比的乐园。在这里,我锱铢积累地读了几百册书,小小的脑袋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书本知识,囫囵吞枣地咽下去,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古怪念头。我常常超越时空的局囿,与水浒或三国英雄们“出生入死”,或者和福尔摩斯一道冥思苦想地侦破玄奥疑难的迷案,或者与鲁滨逊一起到漂流的荒岛上自力更生地生活数十载,或者神游一千零一夜,与阿里巴巴、辛伯达们为伍……
每每要到天色全暗下来,借助自然光线再也看不清,而大人们已经隔着马路一次次地喊着回家吃饭,这才揉揉发酸发胀的眼睛,依依不舍地回家去。
至今还记得,书摊老板姓陈,胖胖的一脸笑,对小孩子们也很和气。逐渐混熟后,他见我酷爱看书且算得上“老主顾”,便给了很多特权和优待。那时,看薄书要一分钱一本,厚书则需两分,我总是省下早饭钱来看书。陈老板不但允许我赊账,而且达到一定数量后往往额外地奖励我免费看一两本,凡有新书也积极向我推荐。后来,我一边租书看,一边也攒钱买了些书储存起来,慢慢地居然积了满满一抽屉,成了儿时唯一值得向小伙伴们夸耀的最宝贵的“财富”。那时在武汉的大街小巷,这样的书摊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小孩子们固然喜爱,就是一些大人也混迹其间,其乐融融。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童年书摊渐已销声匿迹,当年的藏书也早就荡然无存了。可是作为读书人,我有了更好的去处。本地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通,虽然只是虚拟的图书馆,但那里的电子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文化氛围浓厚,氤氲着“书香气息”,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许人文氛围。我总在双休日准时光顾,浏览刚出的图书,方便快捷地阅读我倾慕已久的书籍。更令读书人欣喜的是,这是公益的阅读平台,面向全省免费,让我坐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博览群书,再没有童年读书时的那些艰苦了……
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都非常好,不但书籍繁多,资源海量,电脑检索也让找书易如反掌。作为专业学术搜索门户,网络图书馆包含了海量的中外文文献数据搜索,为读者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我兴致勃勃地尝试了各种数字化阅读的新颖读书方式,享受到网络阅读的各种便利与快捷。
当然,童年的书摊相比起现代数字图书馆来虽然条件简陋,但带给我一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却是始终值得感激与铭记的。我读书梦想的萌发、热爱书籍的情感以及阅读的习惯,最初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一段经历也是我对文学对人生的一节启蒙课,至今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个时候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成长道路,没有荒弃儿时的金色时光。而我也始终相信,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从童年书摊到数字图书馆,我们的文化就在这日新月异中薪火相传,而读书人爱书的情感将始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