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似流水,往事不如烟。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云南永平县乡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对于偏僻的乡村,一两个月才有机会看上一场电影。因此,一听说要在哪个村子放电影,根本用不着什么宣传攻势,大家热心地走东家串西家奔走相告,消息口口相传,很快四散传开。
那时,几角钱一张的电影票,还可带上一至两个小孩儿入场,毕竟当时几角钱都来之不易。那时村里没有正规的电影院,场地较宽,头顶天空,有围墙和大门,就可以充当“电影院”了。没钱买电影票的,只有可怜兮兮地守候在放映处的大门附近。放映近半,守大门的便像皇帝赦免犯人一般,打开大门,守候者急不可待,蜂拥而入,这叫“观后火”,也称“看半场”。
当然,放电影的“假新闻”还是会有的。大家听说某个村寨要放电影,就相互邀约,兴冲冲地前往,满脸是汗地赶到,结果却扑了个空。于是,热情急剧下降的人们免不了耷拉着脑袋,发一通牢骚,你怨我,我怨你,灰溜溜地往回走。刚回到村子,没去的人故意大声问:“就回来啦?今晚上放什么电影呀?”返回者中有人就极不情愿地回答:“唉唉,真倒霉,放‘白跑战士’啊!”“哈、哈、哈……”没去的人幸灾乐祸地大笑。
盛况空前的应该要数免费的露天广场电影了。遇到免费电影这种大好机会,就像磕头碰着天一样难得。村子里的乡邻,不惜浪费感情,满脸堆着笑容、像一只讨主人欢心的小哈巴狗,费尽心思地苦苦央求连走动都困难的华发老人帮忙看管家院,老人们实在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吃了饭,天还未黑,小孩子及个儿小的人们争先恐后,早早到达目的地,抢占有利地势,称作“占地盘”。长得人高马大的青年男女,收拾打扮完毕后,慢悠悠地“摇”来。在这无严格规则可言的露天公共场所,“高人看戏,矮人吃屁”反倒成了众人公认的真理。
人们像过节一样,远处的赶到,近处的挨到,陆续汇合到放映地点。背着、拖着、牵扶着,有的家庭全家老小倾巢出动。远处的人们尽管明知会流一身臭汗,仍然乐滋滋地步行到数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观看“劳保”电影。
天色越来越暗,人越来越多。板凳、木头、草皮、石头、废纸、田埂都可以作为“观众席”。人山人海,喧哗不断,你推我搡,热闹非凡。还没到电影放映时间,人群已经黑压压的一大片。终于,一束让人激动的光从放映机里射出,停在银幕上,电影正式开始了,人们立刻安静下来。
放映内容以战斗故事为主,多数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一开始,伴随着激昂奋进的“奘、奘、奘”的音乐,一颗写有“八一”两字的大五角星在幕布的正中光芒四射……真是振奋人心啊!
有的人来迟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干脆就在银幕背面席地而坐,却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即使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只要撑起大伞的放映员能够坚持,观众绝不会离去,宁可回家后感冒发烧。
当时文化落后,看电影兼捡笑料:看到电影银幕上有烟火,有靠近银幕的男性老人就将长把烟锅(烟斗)伸过去,旁人问他干啥,他说:“烟熄了,顺便点个火!”银幕上枪声大作,近旁的男孩子急忙冲向银幕,在银幕旁四处找寻,看护孩子的人们赶快呼唤:“回来,回来,在那儿干什么?”其中有男孩儿回答:“不要催,我找子弹壳拿回家去玩!”
看过电影,大家还要唠叨上一阵。那时,不识字的人较多,识得几个字的便拿他们取乐。“某某,最近看的电影名字叫什么?”问的人装得一本正经,被问的那人抓抓脑袋:“忘记了,好像是叫《奘奘奘》(音,电影一开始时的配乐声)”话音刚落,旁人哄堂大笑,此事就成了久传不衰的笑料。
如今,电视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只要想看,“昼夜兼程”都没问题。更为美妙的是互联网,它集电影、电视、通讯、报刊、游戏、购物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将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但偶尔还会想起当年看的露天电影,那种情景,这辈子是不会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