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高中女生田静成绩下滑,妈妈为她找了一种“聪明药”,据说能提升她的学习状态。在服药两个多月、增加服药量后,田静在月考中考进了班级前十,但是之后,她出现了“掉发、彻夜失眠”等症状,此后尽管妈妈阻止田静服药,但田静还是服药上瘾。据医生介绍,“聪明药”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
《新京报》评:“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这的确可以用于改善多动症等症状,毕竟,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药效内,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但从专注达等的药理来分析,如果说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是对症下药,那普通人没有病 症而擅自用药、妄图达到变聪明的目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毒品一样,服用“聪明药”一旦形成药物上瘾,戒断之路就是千难万难。鉴于此,国家层面对“聪明药”的管理也很严格,卫生行政部门将其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对患者的使用也设置了重重限制。按理说,民众不应该能接触到此药,更遑论在电商平台就能买到。
虽然在电商平台上,不少人为了逃避监管,将药物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关的商品之后,但是消费者能找到、媒体能查到,就说明这也需要监管加强嗅觉敏感性,对“聪明药”露头即打。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成绩,靠的终归是勤奋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试图靠“聪明药”取得质的突破,到头来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