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0日
消失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
  西安市高陵区春节千人大拜年舞龙活动  魏韬/摄
  从小到大,每年都在过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小时候过的年。不是因为过年可以尽情地吃肉,穿新衣,拿压岁钱。而是那追寻舞龙的浓浓年趣。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因此,舞龙也成了家乡最隆重的过年习俗。
  我们雲雾镇由营上、民主、新东、新西,龙井五个大队组成,每到腊月初,就有人敲着锣打着鼓,挨家挨户凑“舞龙钱”,然后就买来竹子、彩布、糨糊等材料,开始扎龙。虽然每个队都有人会扎龙,但我们龙井村有一个扎龙高手叫王明光。
  王伯伯家境贫寒,幼时丧父,靠母亲一手拉扯长大,为了学扎龙,他常去拜访扎龙师傅,遇到有龙的图案建筑,他总爱细心观察,琢磨半天,回到家中,买了材料,专心致志地学起扎龙来。他扎的龙经过改进,栩栩如生,胜过其他扎龙的师傅,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每一条街道玩龙的头人,都来找他扎龙头。而我们龙井村因有了一口龙井和一名出色的扎龙人,就有了扎金角龙的特权,每一次舞龙,我们的金角老龙就会气宇轩昂地领在前头。
  扎龙一般都从初一开始动工,初七必须完成,民间艺人大都靠想象来扎龙,龙柱、龙骨用竹篾扎,用大中小篾来体现龙廓,再用浆纸贴上彩布,每次贴彩布,需用火钩把篾条烧烫才贴得牢实,做一条龙头要耗时一个星期,然后从初八舞到元宵节,为什么这么讲究呢?
  据说唐朝时,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庄稼枯死,饿死了很多老百姓,唐太宗李世民就祭拜上天,乞求玉皇大帝下旨传谕龙王下雨拯救苍生。
  龙王为了和算命先生打赌,把城外七点城内三点的雨量擅自改为城内七点城外三点,错行了雨簿,结果城内水淹城池,死了许多的人,城外百姓的地里,刚刚湿了点地皮。龙王触犯了天条,将被玉帝斩首。因行斩的是朝廷宰相魏征,算命先生就叫龙王去求唐太宗救他,在龙王的苦苦哀求下,唐太宗只好答应了。次日,唐太宗得知宰相已把龙王绑在了斩龙柱上,就差人请宰相说时间未到,下盘棋后再定夺,下到笫二盘棋时,魏征掉了一颗棋子,弯腰下去捡地上的棋子就睡着了,唐太宗心想,就让他睡吧,错过了时辰就不斩了,没想到的是,宰相却阴斩了龙王。
  龙王每晚来向唐太宗索命,哭诉道你答应保我,为何要杀我?日日夜夜哭个不停,唐太宗无奈找大臣们商议后对龙王说,事已至此,我叫民间百姓每年正月初八,修你真身在民间游玩七日,香烛锦帛敬你如何?龙王无奈,只好答应。于是,就有了正月舞龙的习俗。
  初八晚上,那被斩首了的老龙,被人们高举,开始在人间的游历,十几个青壮年男子,戴着头盔,穿着厚实的衣服,举着五彩斑娴的长龙,在大街小巷穿梭,七八条龙迤逦而行,街上鞭炮炸响,礼花绽放,热闹非凡。我们这些小孩,迫不及待地等到晚上,或在大人牵引下,或与几个小伙伴一起,跟着舞龙队疯跑,趁着空隙,钻龙身、钻龙头,据说这样做可以保我们安康。元好问有诗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说的就是这番热闹景象。
  最精采的是看两龙抢宝,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鼓点声,两条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响声,街上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活灵活现。片刻工夫,两条龙一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在爆竹声中为大家拜年祝福,人们拼命往前挤,哪怕被烟火灼烧了新衣也要一睹为快。
  除了舞龙,有的人家还会接龙。接龙时,主人家就会早早准备供品、烟花、爆竹,当舞龙队到来时就大开院门恭迎,舞龙的就举着龙头在院里奔跑跳跃,为主人祈福、扫除一年的疾苦,主人家把烟花、爆竹拿出来,人们争着朝舞龙的人扔,舞龙人左躲右闪,也难免会中招。接龙仪式完毕,主人还会拿出点钱,犒劳龙队。
  从初八到正月十五,舞了七天的龙,龙衫早就被鞭炮、焰火灼烧得破破烂烂,只剩下龙柱、龙廓。元宵节一过,人们就把龙拿到河边,举行简单的祭祀活动后,就燃起一堆篝火,把龙骨、龙柱火化,让龙回归龙宫,名曰化龙。化龙前,有人还会撕下一条龙布给小孩拴在手腕上,护佑小孩成长。然后,全村老幼就会聚在一起吃饭,俗称吃龙肉,舞龙活动就结束了。
  小时候,看舞龙多了,淘气的我们,就会用竹棒穿上萝卜,学大人舞龙。记得有一次,我舞龙时不小心用萝卜撞得一个伙伴口鼻流血,回家时还被妈妈赏了一顿“棒棒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年一度的舞龙习俗被广场舞、斗牛、斗鸟等活动取代。人们要么围在炉火前看春晚、要么玩手机刷屏,更有甚者,围在麻将桌前,在输赢中沉沦。过年,虽说有家人团聚的喜庆,但仔细看去,只是一个个支棱着脑袋沉默着的人,年味,在这沉默中渐渐消逝……
  除了过年,没有人再去费心组织舞龙,而扎龙这门技术,也随着扎龙老人的去逝逐渐消失。那热闹舞龙场景,也如黄鹤一去不复还了,令人生出无限惆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一种形式。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是年味!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对过年的好印象随之趋淡,鞭炮声,恭贺声,拜年声,欢笑声,都在我的脑海中渐行渐远。唯有童年时看舞龙的趣事,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何时,我们能重新过上那“真正的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