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也是新年里的重头戏,似乎只有过了十五,这个春节才算结束。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而灯展则是必不可少的,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元宵节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撞灯笼的民俗活动。记得小时候,春节期间,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子里就变得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从家里跑出来,手里用竹竿挑着舅舅送来的灯笼,灯笼里的烛火,就这样照亮了乡村的夜晚。整个村子被淡淡的红光包裹着,显得是那样的温情脉脉,让人沉醉。
孩子们打着灯笼,嘴里唱着歌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从村子的东头走到西头,村南走向村北,一路欢歌笑语,此为游灯,是每天晚上都会上演的节目。除了游灯之外,孩子们还会比比谁的灯笼漂亮。其实那个时期的灯笼,乡村里流行的是纸灯笼,灯笼上常见的是“富贵平安”四个字,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灯笼大多一样,若说有差别,无非是大小而已,偶尔会有一两个红绸灯笼,就足以让大家羡慕嫉妒了。
村里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三个孩子,他们每年提出来的花灯都会得到大人孩子的赞叹羡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盏莲花灯:花灯的最上端一片绿色的荷叶,荷叶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孔洞,挑灯的绳儿就是从中间掏出的;中间是粉色的荷花瓣,一层一层的花瓣,从中间向四周盛开;紧接着下面就是用绿色的纸剪成的灯穗子。点上蜡烛,提在手里,随着主人的移动,一朵盛开的荷花缓缓在村里行走。
那一刻,杨家的孩子就成为村里的灯王,被孩子们追捧着,只为能提着莲花灯走那么一小段路。整个春节挑灯的时刻,所有的人们都忘记了杨家的贫穷,也忘记了那个患有哑疾的杨母,那个曾被嘲笑讥讽的杨母。那时的我们曾是那样羡慕嫉妒杨家孩子,拥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也曾暗暗抱怨自己的母亲,为何不能像杨母一样有一手扎花灯的好手艺。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这个伟大的母亲,在那个艰难时期,唯一能够给孩子的,就是挑灯那一刻的幸福自信。回忆起那时的花灯,因为彩纸是一张张积攒起来的,有的还是用过的旧纸,所以颜色上有差异,可这些在夜晚的烛光里却散发出别样的美丽!
游灯至元宵节晚上,撞灯就开始了。这天晚上,孩子们的灯笼挑出门后,看见小伙伴的灯笼就会撞上去,一定还要分出胜负才罢手。要么自己获胜,看着对方的灯笼化为灰烬;要么对方获胜,自己的灯笼在撞击中被点燃。不论结局如何,争吵的现象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灯笼燃烧象征着新的一年里,日子会红红火火。要是没有被撞烧,自己也会想法子让灯笼烧起来,这可是关系到一年的运道,即使是小孩子,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敢马虎。
时光飞逝,因为拆迁改造,曾经的村庄被夷为平地,变成了厂房仓库,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现在到处都有卖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元宵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的场景;耳边仿佛回响着那熟悉的童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