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8日
书法大家沈尹默三代镇巴奇缘
书法大家沈尹默三代镇巴奇缘
  民国时,北京大学教授中有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兄弟,均学富五车,即著名的“北大三沈”。我原晓“三沈”祖籍浙江,客居汉阴,读史方知“三沈”曾在镇巴生活十年,学识发端积淀于此,其祖父、父亲都在定远厅(镇巴)任过同知。沈氏三代定远山居十数年,实属镇巴近代史上的一桩荣耀盛事;父子在一厅任主官,不仅汉中,即使有清一代也属罕见,堪称奇缘!
  “三沈”的祖父沈际清(1819—1889),号拣泉,是第35任定远同知,《定远厅志》载:“沈际清,浙江归安人,己亥中顺天解元。贞诚朴实,有长者风。咸丰十年任。”沈氏为浙江望族,梁漱溟先生说:“沈氏家谱103代,比孔子代系还长。”1957年,沈尹默《自述》说:“祖父……随左宗棠到陕西,即未他往,曾任汉中府属之定远厅同知,有遗墨赏桂长篇古诗在城外正教寺(现县委党校)壁上。”定远即汉定远侯班超的封邑,又叫班城,1802年设厅,低于府高于县,1912年民国改定远县,1914年改名镇巴县。沈际清任同知前后曾为左宗棠大军帮办军务粮台有功,定远任前安家于汉阴县城(现有三沈纪念馆)。
  近年,镇巴中学杨盛峰老师发现了拣泉公在渔渡镇元坝村留存的书刻门楣、对联,存世实物还有扇页、信函各一件,才学深厚、笔力雄健。《定远厅志》收他三首诗,其中一首即《偕闵游戎赏桂正教寺》,当时荡平匪患,拣泉公酒酣赋诗命笔定是上好书作。过了30多年,其孙沈尹默正教寺面壁用鱼油纸覆字钩摹。沈尹默《自述》:“后来我父亦官定远,前后连任十年,我15岁时已略知书字(沈12岁始习书法),因命我将祖父题壁诗钩摹一通藏之。”此等诗书家传之雅事,恐是百千难遇一也。
  《汉阴县志》载:“沈祖颐,字贻仲,浙江归安县进士”“光绪八年四月署汉阴厅抚民通判……十八年五月卸任,升汉中府定远厅同知。”“三沈”的父亲沈祖颐1892年任定远厅第49任同知至1902年去世。沈尹默75岁时手书1400字《自述》中,用400多字深情回忆了他的镇巴十年岁月:“父亲亦喜吟咏,但矜慎不苟作,书字参合欧、赵,中年喜北碑……我幼年在家塾读书,父亲忙于公事,但于无形中受到熏育。定远原是偏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同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集,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定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直至二十一岁父亲见背,始离山城,返居长安。”解放后,毛主席与沈尹默交谈,沈说从小在陕南长大。沈兼士后在一文中说:“童年随宦汉中,山城花市极盛……”此“汉中山城”,自然就是镇巴。沈祖颐先生诗文书法严谨,对子女教育严格,为“三沈”成为文化大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士远(1881-1955),著名学者,庄子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中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湖北省教育厅长,民国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副委员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主任。
  沈兼士(1887-1947),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北大、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代理校长等,陈布雷是其学生。1920年他发现并挽回了差点当废纸卖的清廷档案数千麻袋,抗战时保全了日本垂涎的《四库全书》。1925年任故宫文献馆长,在训诂、文学等领域建树颇丰。
  沈尹默(1883-1971),两次留学日本,1913年起,先后执教于北大(教《诗经》和中国史,沈雁冰等是其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编办《新青年》,曾任北平大学校长、农学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长等,因不满当局迫害进步学生愤而辞职。李大钊遇难时,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其子李葆华。沈尹默文名、书名当时就名动京师,1919年北大书法研究会成立,沈任会长。
  沈尹默胸怀宽阔、业精于勤,1907年在杭州与陈独秀第一次见面,陈见沈就说:“昨天在刘季平处见到你的诗,诗做得很好,但字其俗在骨。”陈言之有理但话语太过,沈觉刺耳,但接受批评,更加刻苦习练,并把陈作为知己相待。他对秦篆汉隶、北碑南碑、隋唐宋元各书体都下了大功夫临习,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其书法艺术和理论,影响了整个社会。我看过1921年沈先生以魏楷书写蒋介石母亲墓志的照片,非常干净、一丝不苟,苍劲刚硬、规范精美,使人惊叹和佩服!
  书坛名家于右任老极推崇沈尹默书法,说其书法精绝无比,是三考出身的大方之家。1940年,于老邀沈先生到重庆任监察委员。后沈因要求立案弹劾孔祥熙、宋子文贪污案未果而辞职,在上海卖字为生。沈先生知识渊博、才学出众。百年前,他所作新诗就得到胡适等大家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新诗先驱。1939年,书画名家吴湖帆购得黄公望画作不能确认,请沈先生鉴定,沈认定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并题跋。上海解放后,陈毅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就是沈尹默。1950年12月26日毛主席任命沈为上海市人委委员,周总理任命沈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还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上海博物馆、中国画院工作。《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第一幅是沈老为毛主席写的书法作品。为庆贺国庆十周年,沈老作诗115首向中央献礼。1962年上海市政府举办沈老八十寿庆书法展,当时在沪的周总理到场祝贺,并面请沈老书写毛主席《沁园春·雪》,沈老当时视力已经很差了,一眼失明,另一眼视力为0.1,写字都需别人蘸墨。他先写了一四尺行书,觉得不理想,又写了一幅请周总理选,周总理说:“您写的这么好,两幅我全要了。”后分挂在办公室和家中。1959年,经沈老建议、陈毅元帅汇报毛主席同意,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先生任会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书名都是请沈老书写的。
  沈先生从镇巴学书开始笔耕七十余年,其书法诸体皆熟、功夫深厚,笔力卓绝、笔法纯真,行云流水、跌宕舒畅,结体超逸、笔意悠远,化古开今、风神俊朗,自有欧之神韵、赵之骨肌、魏碑之力道、二王之妍美,绵里藏针、大气深境!许多大家学者好评如云,是我国书法界公认的一代宗师!“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徐平羽),“数百年来,书豪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谢稚柳),“米元章以下”(林尹),“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傅中),“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陆维钊)。沈先生写的书法论著,许多名家认为超越了古人。几十年中,沈老大力推广普及书法艺术,为国家文化事业作了很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备受迫害,1971年6月1日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上海市委为其平反、召开大会进行追悼。
  沈尹默先生晚年作诗怀念镇巴:“夜雨怨巴山,巴山那得知。巴山常夜雨,未异从来时。悠悠古人心,沉沉今日思。且莫论古今,但咏西窗诗。”“三沈”昆仲对镇巴山城的深厚情感,均伴随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