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5日
龙潭水乡尴尬现状引发的思考
龙潭水乡尴尬现状引发的思考
  位于四川成都市成华区的仿古特色街区龙潭水乡,总投资约20亿元,曾被誉为成都的“清明上河图”。然而,如今在这座仿古小镇,绝大多数商铺大门紧锁,游客接待中心的座椅和前台积满了厚厚一层灰尘,与刚开业时门庭若市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光明网评:放眼全国各地,龙潭水乡的命运恐怕并非个例。自从江苏周庄、湖南凤凰、云南丽江等地先后带动古镇游这一国内文旅业的特殊形式以来,各地相继投放巨资开发古镇项目。如今,随着游客对粗糙的古镇游产生审美疲劳,再加上国人旅游目的地日趋多元化,那些历史积淀欠缺、定位不清、服务品质低劣的仿古小镇  自然最早死在沙滩上。
  同质化发展是古镇文旅开发的一大弊病。不管是参观江南的古镇,还是北方的古镇,哪怕是民族地区的古镇,似乎都有相同的模式。无非是老街两边若干家餐馆,以及不同档次的民宿和酒店,而所谓景点的衙署、学堂、作坊也遵循类似的格局,甚至连纪念品也如出一辙。
  旅游业天然带有商业属性,但要维系一个景区的旅游价值,常常需要与商业保持距离。世界上知名的历史街区,通常兼顾旅游和原住民日常生活,游客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当地民俗。然而,很多国内古镇景区的一大特点就是原住民的消失。哪怕提供旅游服务的依然是本地人,只因为旅游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古镇最淳朴的一面不可避免地远离了游客。不管是真古镇还是仿古小镇,都仿佛是戏中“楚门的世界”。
  随着古镇开发热退烧,存量古镇如何在维系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是摆在古镇文旅业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挖掘古镇“再开发”价值,已成为一些古镇景区重焕生机的绝招。一些地方更应该反思的是,本地挖掘出什么文化遗产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想搞旅游,就急急忙忙变现。发展旅游当然没有问题,但归根结底,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是文化的鲜活性和可传承性。为发展旅游而无限度地滥用资源,比如不想方设法把一门民间工艺传承下去,而只是面向游客搞脱离实际的表演,无异于竭泽而渔。如此,不仅旅游开发丢掉了文化的根,古镇也会最终沦为没有精神的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