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失踪女孩10年后与家人重逢的消息将中国翰园碑林推上了舆论热点。该景区位于河南开封,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1月起推出“门票寻亲”,将300余名失踪儿童信息印在10万张门票上进行销售。媒体援引景区官方信息称,该女子是“门票寻亲”推出以来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光明日报》评:失踪女孩与亲人团聚,寻亲门票是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多方各执一词。梳理舆论场中的观点,对于景区的“门票寻亲”存在“顶”和“弹”两派。前者认为,景区通过这种方式,为寻亲者提供了多一种渠道和可能,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后者则认为,景区如此做法难逃“炒作”嫌疑,有借公益之名行营销之实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确有不少商家和机构打着公益和慈善的幌子进行营销,套路之多令人猝不及防。但在现实中,以此为标尺来对一些事物进行丈量,不仅是简单粗鄙的,而且也容易步入认知的误区。
真公益还是假公益,核心还在于事件本身是否真的于公有益,而至于在于公有益的同时,是否对公益发起方自身有好处,两者并不矛盾。认为公益就应该是一种纯粹又无私的奉献行为,无疑是对公益的狭隘理解,而且这种过于苛刻的要求,也会限制公益自身发展的边界。
说回中国翰园碑林的“门票寻亲”,据报 道,门票上所印制的寻亲信息均来自公益组织“宝贝回家”,且获得了该组织的授权,信源合法、行为合规,并无可指摘之处。而且,综合近年来先后出现的“饮用水瓶寻亲”“酒瓶寻亲”和“共享单车寻亲”等探索来看,商品日益成为一种媒介,它广泛的扩散、细密的触角、无从预知的传递链条,将为承载其上的公益信息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