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1日
不忘初心,真心写作
不忘初心,真心写作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她曾为曹雪芹和《红楼梦》打抱不平,“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甚至骂高鹗是“死有余辜”。
  “狗尾续貂”“附骨之疽”“死有余辜”等语下得何其激烈,何其愤怒!非恨之入骨者不能以此语论之!平心而论,高鹗的《红楼梦》续作,比之临鹤山人的《十二钗后传》、顾春的《红楼梦影》、花月痴人的《红楼幻梦》、王兰沚的《绮楼重梦》等续作要好得多,在众多续貂之作中,可以算得上是狗尾中的佳品。厚道地讲,续写如《红楼梦》这般的皇皇巨著,本来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大凡经典名著,无不承载着灵魂血肉与苦难现实的碰撞、撕裂、纠葛,无不渗透着不尽的哀凉、慨叹和哲思,无不体现着鲜活的个性张扬和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认识。作者与续写者的身世、环境、心境、嗜好、思想、情感,及文学功力手段,皆相去甚远,即便续写者才高八斗,细心谨慎,也不免“离之双美、合之两伤”。因为写作毕竟是极为个性化的事情,非有内心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不可。
  由此,我想到了高中作文教学的问题。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可谓“景象繁荣”。诸如作文公式法、写作模板化,攻略大全、满分宝典、疯狂素材等大行其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探究者众,门派者多,理论者繁,而作文难,难作文,却依旧“路暗迷人百种花”。现实的骨感让学生畏难,让老师为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回到写作的本源上来讲,依然是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缺失。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的基本道理一是要有思考,二是文字表达必须有意义或者有意味。
  作文要教,教什么?怎么教?
  我以为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写文章。当真情实感寓之于心,情不可抑,诉诸文字,便是作文;当真知灼见形成于内,急于分享,激扬文字,就是文章。因此,教作文的首要便是“多情”。老师蓄情而教,带动学生生情,促动学生知情,激发学生养情,鼓励学生抒情,创设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能在浓情的熏陶下学会感悟世界、人生、人性;表达真情实感才为真实的文章,“多情”的情境就是真实的写作情境。真善美的前提是真,没有了真,善就成了伪善,美也成了臭美。写成文章,自然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其次,要多思考。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思考。努力培养学生忠实于真理的品质和精神,即研究的、质疑的、批判的、彻底的精神。鼓励学生多质疑,激发他们寻求不同答案、不迷信权威的勇气,甚至允许他们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集思广益氛围——没有民主的课堂,哪来真实的思想?
  再就是倡导以追求真知为意旨的阅读活动。“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为追求真理、发扬真理、传播真理而阅读,才有意义。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广泛地阅读;读古文今文可思接千载,读中文外文可视通万里,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可通晓人性物性。北京彭俐先生曾说:教育,使人成为人;读书,使生命成为生命,一个人的精神之躯,正是因为学习而渐渐成熟、丰满、挺拔、健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作要不要章法?教写作要不要技巧?
  当然要,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笔者这里所强调的是回到本源,强调的是“不忘初心”。于章法、技巧并不相悖。究其根本,写作的初心,是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是阐发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认识,是生人之于人生的感悟、认识。
  什么是好的作文?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喜怒忧乐、生活百味等形诸笔端,谈一点感触,讲一些体会,做到文从字顺、事具意全,就是好作文。学生学习写作,老师教授写作,也要“不忘初心”。我们提倡孩子们敢写自己的生活,敢写自己的喜乐和忧愁,敢写百样十色的社会,甚至批判社会现实,只要他说得有道理,我们都鼓励与认可。唯有这样的鼓动和激发,才会让他们想写、敢写、爱写;他们活了,作文才不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