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雨林)1月28日,农历腊月廿三。一大早,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设在榆林城区沙河口市场外的土猪肉、驴肉销售点就热闹起来了。上货、生火、烧水、加料、煮肉,几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驴板肠是不已经卖完了?”“是啊,驴肉剩下的也不多了。”“只要卖得好,天天这么冻着、累着,心里也高兴。”大家一边忙活,一边聊着天。
从1月12日榆林市农业局在城区举办产业扶贫农产品展销会开始,杨家沟村养殖的猪、驴等肉制品就被摆上了货架。“销售特别火爆,3天卖了30头猪,收入20多万元。关键是大家对我们产品的认可程度非常高,有不少消费者都成了回头客。”陕西文化投资集团榆林文旅公司派驻杨家沟村第一书记朱兆飞激动地说。
展销会结束后,杨家沟村又在年货市场设立了销售点。提及缘由,朱兆飞解释,一是打品牌,二是探市场。“我们村上合作社养的土猪品质有保证,虽然早就和部分大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但是还是想把杨家沟的猪肉品牌打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
朱兆飞说,摆摊儿卖肉,也带着对未来的谋划。“对于村里养殖的这些成本和售价都相对较高的纯粮食猪,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到底怎么样,零售能不能成为继向一些大客户供货之外的又一条销售渠道,这些是我们在脱贫帮扶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朱兆飞看来,从产到销,每个环节衔接畅通,供销两旺,才能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和群众的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