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5日
最中国
腊月年味浓
腊月年味浓
  民间流传这首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包含着许许多多丰富的内容。
  浓浓的年味首先从腊八节的一碗小米粥弥漫开来。这个已被现代人逐渐淡忘了的节日,其实在古代是腊月里最重大的一个节日。小时候,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尽管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年代,但人们依然要在这一天熬一锅玉米糁粥,感谢五谷之神,祈盼来年丰收吉祥,古老的民风一如从前。
  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是送灶爷上天“述职”的一天,俗谓“小年”。从小就听母亲说灶爷是一家之主。后来又听村里有学问的人讲,灶君爷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监察官,掌管一家人的命运,监视全家人的是非善恶,年底升天禀报玉皇大帝,因此灶君爷和每个人的祸福都有密切关系。然而,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总有磕磕碰碰的,所以这一天就要巴结灶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民谣传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正是对灶王爷的概括。送灶这天,家里的主妇就要提前把厨房打扫干净,然后,在灶台上放一碗清水、一把麦草、一把五谷粮食,这是给灶爷坐骑的草料,再拿来早准备好的“献饭”和蔗糖,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一边烧香化马,磕头作揖,一边念念有词:“今日又是小年到,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那时生活困难,送灶也就没有了这颂词,但要吃一顿“搅团”,颇似高粱面做的凉粉,因为“搅团”黏性好,据说搅团可粘住灶君爷的嘴巴,就不能说家人的坏话了。
  送走了灶君爷,家里就百无禁忌,万事大吉了。人们可以对室内室外,院里院外任意清扫一番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统,“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除旧迎新,在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除去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其实寄托的是淳朴的农民对除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诉求。
  于是从腊月二十三以后,母亲就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清扫、洗涮,名曰“扫房。”那一天,我也早早起床,帮父母扫房,称“扫阳尘”。
  父亲和姐姐们则把房里的东西,如桌上的小摆设、小物件,墙上的相框、桌椅板凳,坛坛罐罐,总之能搬动的东西都要搬到院子里,擦洗干净,然后在笤帚上绑一根长长的棍子,把椽檩间的灰尘,旮旯间的蛛网都清扫干净。姐姐烧好热水,把所有搬出来的物件全部擦拭一遍,一切就绪后,物归原主,恢复旧位,把院子拾掇干散,打扫干净,再在屋内的墙上糊几张旧报纸,窗棂上贴一张崭新的白纸,姐姐手巧,还剪出好多漂亮的窗花来,贴上去,年味显得更浓了,这屋内屋外,院里院外便亮亮堂堂,焕然一新,新年的气象立马出现了。
  房子打扫了,衣物收拾了,年的脚步更近了,年的氛围愈浓了。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了。村里烟筒眼里青白的炊烟终日不散,袅袅腾腾,新蒸馍馍的味道,油炸豆腐的味道,烩菜的味道,大铁锅煮肉的味道,烤猪蹄的味道,蒸甑糕的味道。总之,年的味道在每一户家庭,每一条巷道,每一个村庄悄然弥漫开来。
  贴窗花和贴对联是过年最显明和最长久的标志,因此,除夕前写对子就成了村里的一件盛事,那时文化人少,提得起毛笔的人就更少了,承担此任的大都是村里的老先生,文化人。我们村里的张老师是念过私塾的,一手好字,楷书,柳体,行书等等写得清秀飘逸,儒雅古拙,人人称赞。每到年下,一村子的人,都提着红纸,拿着墨汁到他家写对子,小院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满院子晾着红彤彤的对子,煞是好看,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人们都图简便,贴印刷的对联,方方正正,千篇一律,也没有亲自登门写对联的那份虔诚和敬意了,更没有抒发个人心情的那份情愫和意味了,十几块钱买一副,丝毫没有那时候的珍惜感和在意感了。
  春联贴起来了,饺子包好了,各种菜准备停当了,除夕的鞭炮声密密麻麻地响起来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笑意写在脸上,如沐春风,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一起,看着春晚,吃着饺子,热热闹闹过大年。
  站在腊月繁华的边缘,望着马路上车来车往的热闹景象时,却有一种无法融入的隔膜。这时,我会不由自主,想起了儿时乡下的腊月往事,就像一场场喜庆盛大的节日花事,浩荡的民族文化之风,把沉睡的年俗年味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