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
即将出版的《路遥》
郑文华著
2002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家路遥》
1987年,路遥、李凤杰、莫伸、蒋金彦、商子秦等在宝鸡市文联大门口合影(右起)
1985年,郑文华与路遥
情似暮云依日脚,心随大海到远方。(路遥书法作品,1992年)
1987年,路遥在宝鸡讲课
1987年,路遥与美国作家
路遥观看足球比赛
1986年,路遥在陕西省作协大院 路遥在作协大院里的许多照片:或挠头沉思,或散步,或踌躇,或依墙发呆,或靠树吸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广为流传的传神照片大多出自一个人之手,他就是路遥的同事、朋友郑文华。
郑文华长期供职《延河》编辑部,任美术编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与作协大院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许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郑文华在较长时间里,有意或者无意,自觉或者不自觉用镜头追踪他们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摄影形式记录下他们的身影,定格了难以再现的历史一刻,这其中就有路遥的100多张照片。
路遥的这些照片有很多被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以及路遥纪念文集和图册选用。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说,“就表现路遥的精神和气质而言,有些照片俨然具备经典意味,成为路遥形象的标志”。郑文华也把这些摄影作品详细记录,悉心收藏,日积月累,如今都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郑文华摄影有时受工作任务的驱使,有时也是个人爱好的内力驱动,但更多的时候和场合,“他是受了某种使命、责任、担当的潜意识、显意识感召,不辞辛苦与殷勤,乐此不疲近乎疲于奔命”。郑文华笑称除了路遥写作和睡觉他俩不在一起,其余时间都在一起,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写作间与郑文华的办公室门对门。他说自己的办公室平时就热闹,路遥写作累了的时候就会到他的办公室来坐一坐,兴起的时候,还会拿起毛笔,在他的画案铺开宣纸写几张字。郑文华珍藏了路遥很少见的几张墨迹,这些书法都是从路遥办公桌下的废纸篓里捡来的,路遥认为写得不满意就扔了。现陈列在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内的“路遥”两字墨迹也是郑文华从路遥办公室纸篓中捡出的其中一件。
在作协大院时,路遥有时候会找一处僻静的角落坐下,晒太阳,抽烟,发呆。郑文华走出办公室偶尔会看到这情景,就连忙取了相机定格画面然后按下快门,留下了许多永恒的瞬间。郑文华说路遥的许多照片都是在不经意间,自己拿相机定格在胶片中的。有一张是路遥低头沉思的照片,路遥看到后说这张拍得好,然后坐在郑文华办公室的椅子上又去摆照片中的姿势,却不管如何刻意摆也摆不出来照片中的那种感觉。
郑文华是位有心人,关于路遥许多传神瞬间的照片他抓拍到许多,为纪念路遥,弘扬路遥精神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证。这些照片,是不可再生的,更是不可替代的。用郑文华自己的话来说:这些照片,捕捉一个又一个瞬间,这些瞬间已经变为永恒,会伴随世人到永远。白描评价:郑文华为我们提供了一位优秀作家艰难跋涉不懈奋斗的图证,他的贡献,同样会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的精神写照。郑文华说他还有许多关于路遥的事情要去做。近期,郑文华正在为《路遥——郑文华的日记》一书的出版做最后的校对工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路遥的第二册摄影作品,书中有大量此前很少见的有关路遥的生活、工作照片。这些照片相当有年代感,有些受到时间的侵蚀,郑文华说主要还是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那时候把拍到胶片上的照片洗出来不便宜,存放胶卷的条件也不是特别好,底片受损洗出来的照片就像被时间侵蚀了一样,额外给画面增加了一些年代感。
郑文华告诉我们,除了这本《路遥——郑文华的日记》图书以外,路遥专题摄影巡回展的事情也在加紧筹划组织中。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魏晓文
(此版照片由郑文华先生授权文化艺术报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