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料峭。在西安市艺术学校的排练场里,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戏曲基本功。这是西安秦腔剧院和西安市艺术学校2017年联合招收的一批秦腔定向委培班的学生。过完这几天,孩子就已经完成了六年学业的四分之一。
2017年年初西安市的政协会议上,西安秦腔剧院负责人提出关于为两家百年剧社培养后续人才的议案,随后议案交付落实秦腔剧院的上级单位曲江新区进行落实。
2017年的那场招生,在近几十年秦腔院校前所未有。来自西北五省近千名十多岁的幼苗进行报到,这也让并不被外界看好的戏曲行业有了些许生机。也正是在这几年,由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戏曲振兴的纲领性文件。但文件归文件,政策归政策,国家宏观领域的调控,毕竟要由各级政府具体实施。起码在三秦大地,直到目前,种种的细化措施依旧存在空白,种种纲领性文件预期效果依旧未能付诸实践,这就使得基层的单位无所适从。但在招生的问题上,主抓者确实意识到戏曲传承的重要性。
任何事物要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戏曲更甚。口传心授是这一艺术样态发展至今的必由之路。招生只是开始,后续的人才培养才是根本。在秦腔艺术人才培养能见的范围内,最佳效果当属易俗社第十四期学员的培养,但眼下的培养照搬先前显然没有可能。就秦腔艺术所处的大环境而言,当年是唯一的娱乐方式,万人空巷,而今已经明显不属于主流文化范畴。打心底佩服一群正值艺术盛年的演员加盟教师队伍,这一选择,意味着自身的演艺生涯几乎终结,一方面让其享有为人师表的光环,另一方面,也会让其心存诸多压力,舞台上的成败,是自己作为个体演员的成败,讲台上的成败,直接关乎数十名学生的未来。
幼苗承载着他人的希望。十岁左右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过分的期待,亦没有自己主观能动的选择。选择入行,可能是要替他的家长完成某种诉求;选择入行,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替这行的前辈、爱好者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在这途中,有的孩子可能在枯燥无味的练习中寻求到自己实现梦想的途径,也不排除一些学员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迷失自我,与当初他人的希望渐行渐远,最终也虚度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路在自己脚下。
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件难事。眼下的顺风顺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其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比如主抓者的艺术观、百余名学生毕业后的成才率、两家百年剧社的人才管理机制、幼苗们对于这个艺术门类的认知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未来的结果,这也需要在当下逐渐完善各项机制,尽量规避相关问题的发生。
风物长宜放眼量。任何事情,我们都没有办法预测它的将来,人是如此,事物发展亦如此。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只有当下的种种向好,才可能有未来的焕发生机。惟愿秦腔的这片新绿在未来的时间里愈发葱郁。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