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杂文被改名《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沈从文的书起名《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俄罗斯文学大师蒲宁的著作被冠之以《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近日,网络上惊现一股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学名著改名风潮。这些充斥着“明媚残酷青春风”的书名,乍看之下,让人误以为是哪部炙手可热的网络小说,仔细端详之后才发现,原来居然都是文学名作。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文学名著竟也难逃厄运,被书商们以“标题党”的方式再度消费。
不知何时起,看似唯美实则浮夸的书名开始充斥于我们的视野。“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等句式的书名比比皆是。先抛开内容不谈,单是这些空洞寡味无病呻吟的句式,便很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类书籍作者及背后出版商的原始动机,到底是为传播文化还是只受利益驱使?眼球经济下,以符合市场需求及读者口味的方式取悦部分读者固然有其市场逻辑。但问题在于,这些历经时代淘沙留存下来的经典作品,既是文学大师们在特定时期思想艺术的凝结,更是社会公众眼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假经典作品之公,济一己利益之私,以“标题党”的方式进行商业炒作或许会在一时赚取金钱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对文学名作本质上却构成了一种伤害——在消解文学名作严肃性的同时,对作品的主旨也在肆意歪曲,标题党式的鸡汤文无异于狗尾续貂。试想一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难道只是在忸怩作态地哀叹“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鲁迅辛辣冷峻如投枪匕首的文字里,只是为了吟咏“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
文学的语境里可以有发自真情的烟雨繁花,但也应摒弃掉矫情空洞的缺月残花。以不庸俗、不媚俗的心态和姿态去传播文化,保护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文学名著远离“标题党”,少些商业的套路,多些文化的真情,还原文学本身的神圣性。毕竟,文学是个神圣殿堂,而非烟花柳巷,空洞书名背后掩映着的,只能是无知者无趣无味的缱绻流年。千年之前的那位文论家言曹丕的话言犹在耳,足以殷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名著,顾名思义就是历经沉淀淬炼而遗留下来的知名作品。就文化层面而言,应当与物质遗产等量齐观。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为尚且有黑名单制度来惩戒制约,文化市场为什么就不能有效制约肆意篡改书名的“不文明”行为呢?
由谁来监管,何时监管,怎样监管,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最起码对于读者而言,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也是一项不容剥夺的权利。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