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之前,吴三大先生因患脑梗入院,一直卧床不醒。作为他的弟子,三番五次地在夜梦中感念他,期盼创造了人生奇迹的他,能再创生命奇迹!但是,无情的病魔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一杆陕西书法的旗帜偃息了,一个陕西书法的“吴三大时代”休止了!这是陕西书法艺术界乃至中国书法艺术界一个重大损失!一时间噩耗传遍三秦大地,传至全国书坛,不计其数的人们相互致讯,痛心哀悼!
悼念先生,我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堂前焚香,让清香的徐烟传递弟子对他的怀念,以五体投地的传统礼拜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以亲手撰写的挽联“风云人生留千载笔墨,侠骨忠肠立一代书标”,期望先生精神永存!
对先生更好的悼念,在于深入研究和学习他“我以书法寄我情”,“我以我书为人民”的艺术情怀,学习和继承先生对中国书法的实践成就和理论贡献。
吴三大先生自从九、十岁时提笔为古城长安的门店书写牌匾至今,涉猎并从事书法艺术已近80个春秋。他的书法艺术历经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历练,经受烽火战场与和平建设两种环境的洗礼。他比常人多了很多关于书法的深度思考。让自己的书法站在了民族大文化的高度,把小书法置于大宇宙去思考,用丰富的书法实践进行书法理论创造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对中国书法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我以我书为人民”的艺术信念
吴三大先生“人民书法”的艺术观,确立和形成于抗美援朝的血火战场。20世纪50年代初,吴先生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他是援朝部队文工团舞蹈教员,又是部队唯一的“大笔杆”,大小活动的标语口号多出自他的手。一次为迎接祖国慰问团,他以草书书写了“祖国万岁”等许多标语口号,正在他为之得意的时候,却遭到了慰问团团长贺龙元帅的批评,他说,“是哪个龟儿子写的东西,诚心不让老子认识么!”后来当着吴先生的面中肯地指出,你在前线写字是给士兵看,让人看懂了才能激励官兵,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不能把字写的让国人不认识,外国人看不懂。书法要为部队服务,为“大兵”服务。抗美援朝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也曾在视察部队时,看到吴先生写的标语后,叮嘱在场的志愿军军长说,这标语的字写的不错,一定要把这个娃娃培养成“大兵书法家”。从此,“大兵书法家”便成为吴先生一生追求和坚守的目标。在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他时刻铭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牢记两位元帅的亲切教导,坚守着书法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根本特质,始终以“我以我书为人民”为自己毕生的艺术信念。
他经历过盲目崇拜和移植西方艺术的思潮,经历过艺术书法、智性书法、流行书法等等书潮。这些都造成中国书法一个时期的思想和理论的迷乱。面对一次次冲击,吴先生一方面坚持中国书法的本体论原则,坚守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特性,在各种不同场合以犀利的言词严肃批判离奇书风,一方面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坚持为人民书写的方向。自觉地以群众懂不懂,人民喜不喜欢为书写标准,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吴派风格”。一直到近些年,先生八十多高龄,仍然保持着年轻时那种探索和追求的欲望与热情,还在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古典法帖,做到了写一生临一生。就这样,他以自己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坚守着中国书法的传统阵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同时吴先生以书法献爱心,堪称楷模。陕西省、西安市所组织的赈灾、助学等义写笔会,吴先生历来不顾年迈和寒冬酷暑,逢场必到。援建希望学校、扶贫济困的善事他总是积极参加,主动捐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书法之源源于自然
吴三大先生用毕生的书法实践,深入探究这门艺术的真谛,他坚决摒弃为写字而写字,死写字、写死字的纯粹写字论。总是站在空灵旷达的境地,把书法的点点划划置于大宇宙中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吴先生熟谙孙过庭的书法大观,“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他观察和思考书法,总是以深邃的思维,意动风云,思入八荒。他认为,书之源在汉字,汉字之初以象造形。因此有了仓颉观兽骸鸟迹而造汉字的字祖之举。他认为,书法之妙应以汉字之妙为妙道,以物象之法施墨用笔,方出精妙之书。他理解先达们关于“屋漏痕”“锥划沙”“折扠股”之说概出于此。据此,他提出了“书法之源源于自然”的论断。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常常久处旷野以观云聚云散,到田间地头细观农夫耕地形成的斑驳犁沟,在工地看石匠们一凿一凿打成的石沟线,在剧场欣赏翩翩舞蹈……这些司空见惯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在吴先生的眼里都成了书法创作的珍贵线索。他笔下的点划、结字、布局无不体现天地间的自然美。他写的线条,一波三折,提按交替,以点连线,充满动感;他的结字内敛外放,三角建构,黄金分割如“大珠小珠落银盘”;他作品的章法疏密错落,左顾右盼,跌宕起伏,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就连他作品落款的“三大”的“大”字,横平不平,捺划采用藏族舞蹈中“巴喳嗨”的动作造型,让字写出舞美之感。正如先生所言,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笔尖下的舞蹈。许多人赞叹他的字有鬼斧神功之妙!原来这是他广纳自然之神韵、天地之灵光才有了神来之笔。
长安书风的奠基者
泱泱中华的书法家和习书者成千上万,难计其数。其中不乏在人们心中有影响和有地位的书法大家。笔者认为,吴先生堪称中国划时代的书法大家,“长安书风”的奠基者和典型代表。俗语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十里一乡,三十里一俗”的说法,这大概就像地球人,生长在不同的地域,便会有各异的禀赋和不同的肤色是一样的道理。吴三大先生的书法先从颜、柳,后随二王,再博采百家之法,一路自传统中走来。但是不仅因为他个人性情涵养,更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他的笔下自然而然地渗透着西北人的生命体征和大长安的精神风范。在西北地域,土地广袤,山大沟深,寒暑分明;这里的人大碗吃肉,大杯饮酒,怒吼秦腔;人之秉性如同西安古城一样方方正正,直来直去;古城长安曾为千年帝都,秦王扫六合,汉唐盛世期,都在这里演绎了辉煌活剧。皇天后土遗风犹在,西北汉子侠骨豪气,这就造就了长安文化的庄严、正大、厚重、豪迈。一代一代陕西人的文化基因里,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先圣遗韵和大西北的旷达风骨。
生长在古城长安的吴三大先生,以他博大的胸襟和聪明才智,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又体现了长安文化的精神风范。单从笔墨线条看,吴先生作书独具匠心,在墨法上浓、淡、焦、渴、灰五墨交错,以焦为主,色泽浑穆凝重而又透亮,突显厚实丰润;在线形上,中锋用笔,以笔毫之肚入纸,力透纸背,宽博厚重,钢箍铁杵,质感强烈;在方圆处理上,多用方笔,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以方示力,以圆显润,全然一个卫夫人所述的“丰力多筋者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撰文赞叹吴先生书法,“门上贴钟馗像逼鬼,家里挂三大字增勇”。的确,吴先生的书法雄奇豪强、大气磅礴,又不失流利洒脱、隽永秀丽;既深沉稳健、凝重如山,又龙飞凤舞、刚柔相济;既高古典雅,又充满现代气息。读来生动活泼,气吞山河,给人以美轮美奂的享受,荡气回肠的冲动!
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物志地标、大街小巷,无处不见三大墨迹。西安火车站,西安海关,西安咸阳机场,《大红灯笼高高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十余部电影片名,许多书报名称,广场楼馆……数不清的标牌名称,孩童老叟无不认识三大字。在陕西,能得到一幅吴三大的字被认为是件幸事。一直以来,吴先生的工作室群贤毕至,造访者、求字者络绎不绝。三大字风靡三秦的现象,就是人民群众对人民艺术家的最高奖赏!
吴三大先生在长期的书法实践活动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不仅书法写作上,根植传统,笔随时代,创立了一代书法高标,而且在书法理论上有很多别开生面的独到见解,这些都是吴先生给中国书法的重要贡献,是一笔难得的艺术财富。完全有价值、有必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总结和继承,以推动陕西书法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