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7日
观察
流行“古风”文化要出死入生
流行“古风”文化要出死入生
  一个非常时尚流行的概念,偏偏叫做古风,这本身就耐人寻味。在微博里,有人指责现在的“古风”歌词语句不通,招致了众多追随者的强烈反对,这又是一个奇怪现象。
  当下流行文化里的“古风”,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在特定网民族群之中所构建起的“仿古”风格。与其说“古”,实际上更侧重于“仿”,说是神似,更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类同感。拈一句颇为流行的古风歌词为例,“刀戟声共丝竹沙哑,谁带你看城外厮杀,七重纱衣血溅了白纱,兵临城下六军不发”,就用词而言“刀戟”“丝竹”“厮杀”等都是古典文化中的语词,依靠这些古典意象来营造出特定的陌生感。若细考量其词意,却难以在真正的古代诗词谱系中找到类同的表达。然而将一系列现代文化中的“死词”堆置在一起,又构成了当下“古风”文化的美学形态。再拿本次惹起争议的歌词为例,“劫过九重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如何欣赏,或许见仁见智,不过我们所看到的是“九重城关”“座下马”之类的词汇都是显然的“死词”。
  现代汉语有没有“死词”,也有,但是往往是在某种特定的修辞意义下来使用。我们常说“车水马龙”,这是以马比车,又说“刀光剑影”,以刀剑喻危机重重。不过,在“古风”文化里,以大量“死词”又加诸现代表达,这是罕见的局面。在真正的传统文化里,对于“死词”或者“古语”的滥用,通常并不得到赞赏。
  古代的这些“死词”能够保存到今天依旧展现其魅力,因为那些语词在当初的语境下曾经是无比鲜活的。“古风”文化真正的致命之处,在于用了大量“死词”,却没有从中传达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活动的气息。
  这种生命力是植根在我们对于现实生活和文化的深切浸染之中的。我们可以寻求各种表达,甚至包括对“死词”的重用,但在“古风”文化的世界里,既没有对古代的戏剧重演,也没有对现代的深切表达。仿古式的写作或许可以作为练习,但若构成了成规模化的风格形态,那就不得不促人反思了。
  对于创作而言,模仿是一种可能,但不是激励的方向。要是我们强调传承,那么传承的理应是精神而非仅为语词。要是我们强调虚构,那么虚构者理应更鲜活而非陷入僵化。当下的“古风”文化,要能够出死入生,才能寻找到更为敞明的精神路径。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尤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