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我出陕西,几十年来走遍五湖四海,吃过无数佳肴美味,常思念的还是家乡的一碗面。记忆中的臊子面,看着美,闻着香,吃着爽,吃饱后的感觉就两个字:舒服!
退休了,选择叶落归根,原因之一就是想吃好面。住在“中国面都”西安,原想着该如鱼在水,如鸟在林,可以尽情享受吃面的幸福,却发现,相见不如思念,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大得常让我哭笑不得。
西安不是我故乡,向久居古城的几位朋友打听面馆最是哪家好,没想到竟把他们问住了,几个“老西安”都说不出到底哪家可以称第一。上百度搜索,信息倒是有一大堆,但看来看去,还是一头雾水。
在钟楼东南的一条街上,吃过“曾曾第一面”的岐山面。进得店内,只见食客满堂,几个老外正吃得如痴如醉。墙上的一圈照片显示,省里政商两界的高人都曾在此招待要客,而且是屡次三番,于是欣然入座。面上桌后,一看二闻三吃四品味,果然是“薄筋光,油煎汪,酸辣香”。后来,想吃好面了,就不惜步行几里路跑过去。两年多前再前往,却见这家店已经改换门庭了,向周边的人打听原因,谁也说不清。
西安不愧是“面都”,无论哪条街上,都不缺面馆。陕西的臊子面、裤带面、浆水面、铡刀面、饸饹面、蘸水面、扯面等等应有尽有,主打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新疆拉条子、武汉热干面的饭馆也屡屡可见,爱吃面的人尽可以在这里挑着拣着吃。但再找一碗我情独钟的好面,可就成了难事一桩。
我家附近有一个名气不小的岐山面馆,慕名去吃了,却难以打满分。看配料,似乎一样都不少,喝一口汤,还是觉着不够地道。城里东西南北的其他面馆,吃过若干家,能及格的不少,可以打90分以上的目前还没发现。
寻寻觅觅一碗面,发现这岐山面在西安是“只有星星,没有月亮”。在兰州,要问牛肉面哪家好,当地人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马子禄牛肉面。记得有一年,在乌鲁木齐到兰州的火车上,几个兰州人几乎是流着口水说:“下了火车,先到马子禄家吃一碗面,然后再回家!”我至今想不出,如果离开西安再回来,该首选谁家的岐山面。
我就纳闷了,岐山臊子面虽然没有兰州牛肉面和山西刀削面的名气大,其大名在西北地区绝对是如雷贯耳,全国喜欢这碗面者也大有人在。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西安怎么就搞不出几个岐山面的好品牌?
一种地方名吃名菜,总得有几个名店,显得有兵又有将,方能雅俗共赏。臊子面成名于岐山,广大于宝鸡。在宝鸡,家家馆子的臊子面都好吃,代表臊子面最高水平的店,则是艳阳天和令氏家外家等几家。
看看兰州人怎样经营牛肉面这个曾经的街边小吃吧!上世纪90年代前,牛肉面馆在兰州也是“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风味差不多,味道大同有小异,除了马子禄家,再无名店。各家小店,都在单打独斗,质量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90年代后,政府支持,企业努力,精心策划,向连锁制、标准化发展。如今的兰州牛肉面,在全国统一使用“中国兰州牛肉面”的标牌,那牌子底色金黄,大字鲜红,再配了极富动感的统一徽标,堪称城市的一道风景。“东方宫”是兰州牛肉面品牌皇冠上的明珠,全国各地的连锁店统一装饰标准,识别性很强。走进店里,如入雅舍,四壁上的精美书画,向客人默默讲述着这碗面骄人的前世今生。食客们赏特色书画,品香美面条,吃面就成了一种物质和精神双享受。
把一碗面条和传统文化结合得如此完美,市场占有率自然就上来了。兰州市的牛肉面馆,现在已有1200多家,还不算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国兰州牛肉面”。区区一碗清汤牛肉面,被兰州人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得好到了极致,所以人家登上“中国十大名面条”的光荣榜,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岐山臊子面和兰州牛肉面,都是中国式快餐,都是西北名吃,人家做得那么好,借鉴其经验,再加一点创新,谁说岐山面不能“一飞冲天”?我们落后了,是安于现状,还是急起直追?是做不到,还是不肯做?
作为一个岐山面的老铁粉,我不希望为了一碗好面跑遍大街小巷,收获的却是失望。年轻的古城,也该给来自全国各地爱吃面食的游客们奉上一碗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