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9日
养狗那些事
养狗那些事
   人与狗并不是同类,但人叫狗的名字,狗却知道怎么回应,其灵性非同一般低级动物,所以人类便养它。 

  儿时在农村,大人们下地干活儿,一群孩子与狗儿作个伴儿是常有的事。那时不知道城里人养不养狗,但那时人都没啥吃的,哪有吃食喂狗。
  乡下人养狗,大都是住在路边儿的住户居多,还有就是住独庄僻壤的住户养狗。凡养狗者,是为看家护院,人来人往,有狗叫几声,给主人家提个醒。也有少数鳏寡孤独者养狗,不言而喻,那是为了出入有个跟随的影儿。
  印象最深是张湾长辈家养的一条大黄狗,那狗因为主人住独庄僻舍很少见到人,于是见人就咬。一条瘦得腰都弯成弓了的瘦狗,哪来的那么大的劲儿?然而,就那么一条瘦狗,它从来都是和主人形影不离,主人下地干活,它卧在地边守候;主人去商店买点盐,它都跟在主人屁股后面;主人回到家里,那狗就卧在院场,有人来了它就汪汪几声。
  和城里人相比,农村一直还是那种传统的养法,而且随着务工族的长期外出和整户迁居,狗的不幸比留守者还要悲催。留守者时常还有电话响起,孤独的狗想见个陌生人狂吠几声都很少有机会。
  我们数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先人们对狗是又爱又恨。爱狗,是因为狗在先人的观念中是忠诚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歌颂狗的感恩精神;“犬马之劳”,讲臣民用狗的勇敢精神激励自己愿为君主效力,等等这般,我以为这是狗的特性迎合了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中“忠”的美德,因而狗受人们喜爱自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个原因是,狗通人性,《论衡》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亡猎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鸣号而应其主。人犬异类,闻呼而应者,识其主也。”按此记载说明狗是认识它的主人的,人与狗并不是同类,但人叫狗的名字,狗却知道怎么回应,其灵性非同一般低级动物,所以人类便养它。
  可是,中国人恨狗远远大于爱狗,综观那些关于恨狗的词语,那简直是恨狗恨到咬牙切齿,甚而深恶痛绝。比如:“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偷鸡摸狗”“鸡鸣狗盗”“狗腿子”“走狗”“丧家之犬”“狗眼看人低”……
  先人们总结出这些成语和俗语骂狗低贱、卑劣,让狗充满了贬义的色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如果说是“动物低人一等”的思想在作祟,那么动物类多了去,为何偏偏是狗,这就值得今天养狗的人去研究狗的两面性。
  无论是爱是恨,有一点毋庸置疑,狗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才会有“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狐朋狗友”“打狗看主人”等。把人和狗放在一起,这些词无形中告诉我们,人与狗的关系既密切,又不能对狗任性溺爱、怂恿放纵。
  一次,我在公园散步,一个很体面的姑娘,把怀里抱的一只小狗递给一位老年妇女:“去,让你奶奶带你,姑姑有事儿了,晚上回家抱你。”按照辈分关系,姑娘和老人应该是母女关系,而这狗又把老人叫奶奶,把姑娘叫姑姑,很明确这条狗就是老人儿子的儿子或者女儿了,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狗再通人性,但它必定是狗不是人。狗有个最不文明的习惯就是遇上树、电杆,墙头、拐角什么的,扯起后腿洒几滴尿。一个体面的人拉着一只狗,一会儿在这儿洒几滴尿,一会儿在那儿洒几滴尿,不觉得害臊吗?
  前几年,我刚住进县城,邻居家养了一条白色的小母狗,养了十几年一直那么点大。我们住的那个小区,门前就是一条街道,一到晚上,狗被关在屋里,外面一会儿过车,一会儿过人,那狗不停地叫,吵得邻居都有意见。更讨厌的是此狗虽小,生育能力极强,一年生育两次,每生育一次,家里搞得“狗气”熏天,自己难受,朋友也因“狗气”不去他家玩儿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狗给人能带来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烦恼;狗有其忠诚的一面,也有其“丧家之犬”的一面;养狗没有错,借狗炫富,拿狗开心,要选对地方。如果只为一己之乐,而给公共场所或他人制造麻烦,甚至让人望狗兴叹、望狗生畏、望狗生厌,那就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