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7日
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
  岁月相催,时光渐老。在我数十年读书求学的日子里,有幸遇到了一个个的良师陪伴,青春印痕洇绿了一地温馨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语文老师是学校请的民办教师。他家就在学校附近,门前有株葡萄架。夏日阳光艳艳,一架的葡萄长得水灵灵,老师在葡萄架下端坐,一人、一椅、一书、一笔,组合成一幅水彩画,晕染了一个少年梦一样的心智。乡村学校条件简陋,老师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木板门窗油漆斑驳。夏天,蚊子苍蝇在室内外叮咬。秋天,还有巨大的马蜂窝挂在门角处,土蜂嗡嗡地乱飞。可这样的房子,对我来说,竟是少时心底最亲切最美丽的风景。
  上高中是在离家百余里之外的丹凤中学。青葱岁月,高中情深深雨濛濛。凡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内心都有一股高中母校情怀的自豪和冲动。
  高一时的历史老师是陕西师大高材生,工作没得说。课堂上,我们敬畏他的学识。记得他新婚当天,校长周宇亲手书写装裱贺辞“志存高远”祝贺。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我们看着他忍不住捂着嘴笑,他仰着头脸挺得平平的装作没看见。晚自习的历史学科单元测试继续,第二天早上照常是凌晨四点钟起床批改我们的试卷。经常在周末,跟随着他篮球的节奏挑战身体的极限。
  数学老师最棒。高二那阵子他妻子患病不能行走,数学老师经常用轮椅推着师娘在校园里散步,阳光碎碎一地,他那懂事的女儿不停地给母亲擦着汗,“执子之手,与汝偕老”,那温情的画面是当时学校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心底总是暖暖的。
  高三时,学校返聘了一位退休教师史云山教我们数学课。为人慈善的史老师一节课连写带讲能整三满黑板,满一黑板他一擦,再满一黑板又一擦,自己写自己擦,不麻烦学生,一节课忙忙碌碌。我们一丁点儿都不敢分神,笔记要抄八九上十页。每每下课,老师的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粉末。大容量快节奏的复课模式,我高考成绩涨了几个百分点。当时,学校默许一部分资历深的教师自己做饭吃,史老师就是其中一例。丹中后院子,依着院墙搭建的小小灶房,低矮的灶台,盘两个铁锅,简单的灶具,烧的是柴禾。史老师每年冬月都要从乡下买够一年烧饭用的柴禾,我们几个喜欢数学的学生常去帮史老师锯柴剖柴。每次来,史老师总是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一双线手套,大伙干得热火朝天,做一大锅丰盛可口的饭菜,吃得丁点不剩。史老师坐在一旁满脸挂着慈祥的笑,和蔼可人。
  当时学校大灶上的饭菜简单,油水轻,吃了不耐饿。记得我初中时的张老师来丹中之后,他的妻子在校内承包了一片小店,不管谁去吃饭,都热脸相迎,相当随和。饭比别家盛得多,价钱却便宜好些。每顿饭都要蒸两大铁盆子洋芋,不要钱随便吃。用张老师自己的话说:“洋芋是自己家种的,值不了几个钱。学生娃念书不容易,饿着肚子咋能考上大学?”朴实的话语,彰显着一代为人师者的风采。
  这些老师中,或许有的年事已高已不在人世,有的已改行从政,但他们身上那股子执着劲已沉淀在我的血管里,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人与事历久也许会淡忘,但是事情表象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却像一条曲径的小路引人入胜,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学校的品质,也是传承文化的魅力。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说得好,这是师者的荣耀和尊严。
  有一位教授曾经讲过:“一名校长,可以引以自豪的不是你的学校将来有多少人上高一级的学校,上名牌大学,而是若干年后你的学校没有给社会培养一名犯罪分子。”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在山区当老师,条件虽是苦点,可人人和气,夜夜清静,心里瓷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忙碌着、快乐着并幸福着。
  采一串故乡的烟雨,翻开书页,将他们从光阴深处接来,在我的文字里落座,把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故事一一捡拾起来,晾晒在阳光下,满怀深深浅浅的喜悦。
  遇上良师,是一生的幸福。与有梦想人在一起,幸福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