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24日
不忘初心绽芳华
不忘初心绽芳华
  自从购得《梁家河》,几番品读,受益良多,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让自己的内心升腾起平易近民的朴素情感,更如同夏至那贵如千金的雨点,滋养着我青春干涸的心田。习近平在艰苦岁月中的初心、奋斗和担当,指引着我在迷茫困惑中反思、在失落伤痕中重塑。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在《梁家河》记载里,习近平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依然坚持阅读学习,且涉猎广泛。“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在那个时代,阅读的初心,亦是那般难能可贵。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意义非凡。书中有长味,适合我们用一生细细品味。阅读童话,善良的种子在心里发芽,让人一生都心怀善念;阅读小说,心灵的闸门瞬间被打开,让人永远能珍视情感;阅读经典,文化的魅力融汇在血液,让人时刻都温润优雅。
  现在,“全民阅读”的号角还在耳畔回荡,“诗词大会”的余韵还在心里徜徉,“朗读者”的魅力持续广泛影响。各地图书馆、农家书屋纷纷建成,阅读条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阅读,若能打破以功利性为主要目的、碎片化为主要形式、浅尝辄止为主要过程的阅读怪圈,牢记终身学习的初心,我们将会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早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平易近人的言行,让习近平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也是其个人魅力所在。梁家河的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每个故事里,习近平和广大群众都是手拉着手,心贴着心。梁家河的黑子说:“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只有深入到基层,贴近人民群众,才能了解到人民的困难,才能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与家乡相邻的湖北省十堰市扶贫办干部黄星,一直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再忙,也不能忘记贫困户”,为扶贫事业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位于秦楚边陲的家乡——陕西安康白河县,孕育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著名的“三苦”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心连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贫困现状不断改善,也为“脱贫摘帽”赢得了可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常怀为民之心,长干利民之事。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梁家河群众率先植树造林,建沼气池……几十年过去了,梁家河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光景:从土窑洞搬进了新楼房,生病不再硬扛着,农民变身上班族……梁家河的山绿了,水清了,天也蓝了。
  看完《梁家河》,我更真切地明白“群众生活无小事”这句话的内涵。物价上调,或是审批手续的优化,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加倍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突然觉得,基层干部和社会上的各类职业一样,都应了那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各种技术领域的工作,更渗透在基层工作者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事,想要做好,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任何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梁家河”,“当年,我人走了,我把心留到了这里。”在习近平眼里,这里是他的故乡。在故乡生活的每个人,都有来到或者离开的理由,也都会给一草一木、一楼一寓倾注自己的情怀。辗转漂泊也好,落地生根也好,总有自己丢不掉的念想和抹不去的回忆。在《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一段段与心灵黏合的历史,我听到了习近平作为游子身份的吟唱,我寻找到了情感共鸣的心声,在一篇篇充满了浓郁乡愁的文章里,我感受到了那份美好的乡音乡情。
  “曾是当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光阴荏苒,却始终不忘黄土情结;身份改变,却依旧不忘旧时乡亲。故乡,是生命的襁褓,是青春的起点,是千万里走不出的缱绻和依偎,是一首隽永而弥香的歌谣,响过长街,响过心池,响过绿色的田野。人如风筝,即便飞得再高再远,都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系着。故乡既是一个人的出发地,也是心灵最终的归宿。
  梁家河是每一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实现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梁家河”。《梁家河》里有“大学问”,淬炼着我们的精神,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洗刷着我们的灵魂。
  峥嵘岁月堪吟,丰碑座座如金。好梦今朝在望,岂能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