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题琐碎,却可用来给自己打气!
某日,京城一友朋突兀地电问,你与某人很熟吗?回以不熟。朋友问,你和他有过节吗?回以没有!你想想,连熟都不熟,怎会有纠葛或利益冲突?!朋友说,那他怎在别处损你?只好回以不知。
静来思谋,某人算是文字上的同行,仅有一两面之缘,也是公众场合的别人绍介,客客气气地打了个招呼。仅此。既无可能对自己的著述或书画有所阅读赏析,更无对本人的深度了解,绝无意见相左的争执,怎就会有了罅隙?慢慢想来,某人与和自己有过节者私交甚好,这大概是非议的源头。显然是给其站台,也算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惜了他的是以讹传讹,非理性的。我当然是应该忘却的。毛主席说过,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无无缘无故的恨。想必是自个被别人妖魔化的结果。
在艺术一域,有不少人是把自己的所好作为看家本领,作生存考虑。但更多的人,是将其作为陶情怡性,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前者也好,后者也罢,总体都想使自己在艺术上抵达高点。那些悟性高的人,会提高很快,勤奋是必须的;反之,有许多时日是在原地踏步的,慢慢便沦落为匠人了。而那些思谋提高自身者,其实也是很苦恼的。其间,善意者会给予鼓励。当然鼓励不等同于说好话,把猫给说成虎终是会让照猫画虎者窃笑的。遇此,清醒的被鼓励者是不会飘飘然的,反倒会精益求精。遇有涵养不够,心态不好的同行,就会卖白面的嫌弃卖石灰的了,好像谁抢了谁饭碗似的。自己没生意做,不去刨根究底问题出在哪里,反倒落罪同道。最典型的就是反复可见的《贾平凹请你不要在书法界搅局了》的微文。其实这种人是可恨的弱者,蛮值得同情和看不起的。
去年末,出过一册集自己数十年来诗文、书画、摄影、篆刻为一体的作品集子,本意是慰藉自己追求的,是没打算挤兑谁的。但也遇了当面即给你“你以为你写得好,你以为你画得好”的质疑,让你瞠目之际没得脾气,其实是装作没发脾气!短暂的尴尬后,哈哈一笑,过了。心却说,我又没让你临我的字仿我的画,我也没称师言家。这样,我只是丰富自己,不易得抑郁,更不会外出失节。充其量我这是自娱,是自个独处时的情趣,多数时间不在公众视野之下,没想招谁惹谁,更没想推送进评价体系,希望给出个什么市值。何罪之有啊!真要到了自以为可以称师言家,我会理你吗?笑笑,自嘲一句,天下有不被说三道四的人么!
艺术这个行道,天生来创新第一,特色第一。当然了这创新或特色务必有专业,也即遵循此行最基本的规律作前提。如此方可有雅的专家认可,俗的大众喜闻乐见。未能达此境者,对自己的作品,无论著述,无论书画,无关丑俊,一般都会视如己出———亲生,是没有错的。如果有了自我却不为坊间认可,那就敝帚自珍吧,其实就是自我抬爱,自个把自个当回事儿。古话说得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自我安慰既是心态,更是坚守的需要,目的是在骤雨暴风中守正,而后雄起!关键之关键,是安于现状的原地踏步呢,还是殚精竭虑地思谋突破有进呢?!这才是重中之重,是所有的无论从事何种载体追求的艺术家应有的清醒。
人的淡定,即是可以因学业日无所进而焦虑而心痛,却不可因流言和环境而气馁而颓废。如此,虽未必人生之至境,却也是心安恬淡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