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本业是认真读书,在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商人的主业是努力挣钱,在波谲云诡的商场上折冲樽俎,赢得财富与地位。常识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身份定位,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愿景。然而,这样的常识,近日似乎遭遇了挑战。
“创业3年当老板,让那些考得比你好的同学为你打工。”近日,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庞海松因其惊世骇俗的言论,在网络上“蹿红”。他的走红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该校对于正在创业的学生有着非常“给力”的政策,有一个学生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还推荐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鼓励学生创业,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出格方式而为之的话,既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们的“棒杀”,也使行为世范的高校失去了格调。在校学生的本业是学习,这是人生积累知识、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塑造期,一个7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学生,不管在其他方面如何优秀,最起码作为一个学生来讲,是不及格的,也是不够格的。人生的重要阶段,连孰轻孰重都拿捏不准,遑论在人生的战场上如何去面对代价更高的取舍?
反过来看,对于7门功课高挂红灯学生的褒奖,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对那些勤恳努力学生的贬抑?大学,本应是一个去功利化的知识殿堂,对于真理和理想有着执拗虔诚的崇拜,诗与远方是这里的“主旋律”:认真勤奋者受人尊敬,踏实努力者让人敬服。一句“让那些考得比你好的同学为你打工”,在混淆高校教育宗旨的同时,也给还未踏入现实社会的莘莘学子泼了冷冷一瓢凉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便最终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要踏入创业的道路且最终踏上了创业的道路,大学期间塑造的正直健全的心性品德,完善端正的价值理念,这些一定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某种程度上而言,或许也是必要条件。高校的“创业经”当然可以培养创业者,培育“商人”,但“商人”的前提首先是“人”。史圣司马迁固然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司马迁也说过这样一句荡气回肠的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