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阅读《梁家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15岁的习近平,孤身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火车要开动的时候,车上车下的人都都哭了,唯独他在笑。当时,“他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了内蒙古……‘生存还是毁灭?’”我读到此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习近平面对困境都能从容坦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却总是埋怨上天不公,抱怨时运不济……
习近平常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不畏艰难,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池……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难事他都办成了。正如陈子昂的诗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只有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一心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才能做好群众的领路人。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历练了艰苦奋斗的决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能梅花扑鼻香。”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习主席常常看书至深夜,有时脸都被熏黑了,连吐出的痰也是黑的。他常对自己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阅读“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广泛的阅读,为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有了这种在苦难中依然勤奋好学的毅力,才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讲话时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反观今日青年,图书馆窗明几净,空调风扇应有尽有,但总有人以没时间为借口不去读书。再看今日官员,家家书架琳琅满目,但时间被各种应酬占据,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
从古到今,凡成就伟业者,无不拥有顽强的毅力。苦难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在这所学校里,可以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
陕北七年,正是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点。《梁家河》精神和习主席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