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6日
业茂源于根脉深
业茂源于根脉深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和典型代表,更是中国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此前,曾经看过由张井先生执导的纪录片《梁家河纪事》,还有两次到梁家河村实地参观学习的经历,因而对纪实文学《梁家河》之外的梁家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有所了解。
  以柳青先生在《创业史》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来解读,梁家河的七年,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理想、道路选择、坚定信念、群众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实事求是的作风等等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的出处和源头,是对中国的最底层熟悉掌握,承接地气的地方。用总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对梁家河的村民,总书记说:“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可谓铿镪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我来咱梁家河的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如书中所述,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对视眼下书籍遍地,而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却少的现实,当年的习近平为了看《浮士德》竟跑30里的山路去借阅,恰恰是这样的韧劲,筑牢了他的学识与修养。那个特殊的年代,“对‘黑帮子弟’来说,所有的门都是关闭的,招工、上学、当兵、入团、入党都与‘黑帮子弟’无缘。”在几近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他仍以自己的倔强,八次写入团申请,十次写入党申请,最终使自己成为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一员。这所有的一切,读来让人唏嘘让人感慨。
  梁家河的七年,承载着习近平的成长,经过这七年艰苦生存环境与真实的中国乡村磨练,“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明白了中国农民问题的根脉所在,他清楚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触摸到了真实的乡土中国,切中了它的脉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是一处苦焦贫瘠之地,没有后来油气煤田开发的繁盛,多数人是在温饱线上摸爬滚打。温饱,是最底层农民的第一要务。所以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怎么做,从挣6个工分到挣10个工分,这是一种把自己当中国农民一分子的融入。很快他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他兴办沼气池,打淤坝地,兴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到赵家河社教……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一路走来,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让梁家河的老乡们日子过得好一些!从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适应高强度劳作,适应虫叮蚤咬,吃糠咽菜,从北京娃嬗变为陕北娃的过程;看到了人品、能力一步步被认可的过程;看到了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到大队书记的过程……本书不规避历史的真实,虽说那是特殊年代的一种特殊的历史镌刻。习近平自己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本书记载了这一经历。记得总书记这句动情的表达:“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构筑中国梦,力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正蓬蓬勃勃,兴旺发达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都源于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对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源于以民为本的初心,源于国民的寄望!
  读过一些人物传记,看到他们的成长的心路历程。个中的人生经验滋养着我们。那么,纪实文学《梁家河》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谁无论做啥,实事求是,吃苦耐劳,遵从本心,尽职为民,树立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