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9日
◎王晖随笔系列(34)
咸菜豆瓣汤
咸菜豆瓣汤
  中午下班,去书店寻购几册资料书,辞店已逾十三时。考虑下午需参加一个会议,回家吃饭显然来不及,遂走进路旁一爿新开的茶食馆,点了一碗滑肉面。
  许是过了午餐时间,设在城市中心干道旁的茶食馆里,客人并不多。店内洁净、雅致,墙角报架上,还摆了一叠休闲杂志。取来一本,摊在桌面闲翻,边静待滑肉面端上。对都市休闲类刊物来说,影星介绍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软性甜品,手中这期杂志的主打人物是张曼玉,编辑阔绰拿出十个页面,刊发了张的数十帧戏里戏外彩照,并配有清新文字,对张的早年经历、银幕生涯、情感历程、日常喜好、广告代言……逐一介绍。连补白的“小贴士”,也别出心裁地披露了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所饰苏丽珍的食谱和张宅夏冬两季菜单与所用点心、水果。《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早餐嗜食香瓜;现实生活中,张曼玉家夏季食用的水果,居首者亦是香瓜,其后依次为桃、梨及杨梅。至于菜肴,影片中的苏丽珍与生活里的张曼玉共同嗜食的仅一味,便是“咸菜毛豆百页加红椒丝”。
  每年暑期,在江淮之间,毛豆大量上市;腌了大半年的经霜雪里蕻,转味后,口感最佳。以黄澄澄的切段雪里蕻与沸水焯过的青嫩毛豆米、百叶丝、红椒丝入油锅同炒翻匀,装盘后,诸色杂陈,爽心悦目;而咸香的口味,正宜于这天气闷热、食欲不振的季节开胃佐餐;同时,腌雪里蕻中所含的盐分,对流汗过多者也恰好作适当的体能补充。《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迁居香港后,仍常食这款小菜,可理解为不易沪居习惯。而生于香港、长于英伦的张曼玉,也欣赏这味家常菜,最好的解释应该是与其父母均为沪人有关,所谓得之家传渊源吧。
  时令稍早的立夏前后,在江淮地区,还有一款名为“咸菜豆瓣汤”的小菜,旧日也十分流行。那是将腌了一冬加一春的雪里蕻洗净、切末,倒入注油热锅内,煸透捞出。取刚上市的新鲜蚕豆,剥出豆瓣,放入盛水锅中,大火烧开。再放入雪里蕻末,继续烧开,则成。家境好的人家,若再往汤里加入些许春笋丝、豆腐,乃至鸡蛋,以当日贫民眼光视之,则简直有些奢侈了。值得一提的是,用这道小菜的汤汁泡饭,更是那时贫家孩子的至爱。
  留心美食文字者,或许还看过有关“咸菜豆瓣汤”取料的另一个版本。说是俗称“土布鱼”的塘鳢鱼,肉质细美,两边鳃盖骨上各附一块半月形的“蒜子肉”,尤其鲜嫩。以此“蒜子肉”与腌雪里蕻搭配做汤,双美并臻,滋味绝伦。夸耀者说,这是嗜食亦擅食的宋庆龄、叶剑英们用来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宾的美味。首先,我愿意相信这是无聊食客的附会之言。设若不幸果为真事,我也坚决认为这是矢志创新的厨师,在探索途中的败笔。“咸菜豆瓣汤”清淡爽口,本已尽善尽美,可还有人不惮烦劳地寻赝充真,穿凿而行,岂非画蛇添足?梁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诗第三联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取“鸣”托“幽”,素被视作是用声显静,把静景写活的名句。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提笔将其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之句,致诗味荡然无存。黄庭坚讥讽王安石此举为“点金成石”。以塘鳢鱼的“蒜子肉”充豆瓣,来做“咸菜豆瓣汤”的厨子,有的就是一双“点金成石”手。
  据说,黄炎培中年时在新加坡海边看到满船活鱼被渔民掏出内脏,蹦跳着死去,感触极深,写了《不忍歌》,并立下素食志愿。他生活俭朴,在上海家宅客厅里,挂着一副自撰对联:“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华过甚,听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子女朝夕相对,对联文均能倒背如流。黄家日常饮馔,常取咸菜豆瓣汤、雪里蕻烧豆腐佐餐,以致孩子们一见“咸菜豆瓣汤”登桌,就齐声合唱:“咸菜豆瓣汤,吃了上天堂。”
  较之以塘鳢鱼面颊处鲜嫩“蒜子肉”充豆瓣做出的那碗伪“咸菜豆瓣汤”,黄炎培家这碗用真材实料制作的“咸菜豆瓣汤”,可能会被嗜喜奢华者讥为充溢着“蔬笋气”,我却认为它飘出了一缕香播百世的清白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