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还有一个本领,或者叫本能,那就是“想”。譬如此时此刻,我忽然就有了“想”,想甚呢?想“想”这个字何其妙哉,简直妙不可言。一个“心”字兜底,这个“想”必是发乎心的;心上长“木”,这“想”字是有根的;心上长“目”,这“想”字是啥,一目了然。目木为“相”,心心相印;木上长目,瞭望高远;心上着相了,不想都不得行了。
既然“想”的出处在心,那就先说“心”。老子说,道就是心。又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此,心也如此。百人百心,那还怎么“道”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就是“心”了。佛说,受、想、行、识,组合而成人心,这“心”就如海。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回头呢?可能一辈子都找不着北。中国有个美女教授叫于丹,曾经“找心”,但不知她找到了没有。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汉人魏伯阳说:“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在《西游记》里,“心猿”就是孙悟空,“意马”就是白龙马。两个都曾经是无法无天的主儿,后来跟着唐僧西天取经,俱修成正果,应该是把“心”找回来了。人有心田,恰可长“木”;又有心池,正好养“目”。妙在人还有个心空,“木”可以疯长,也可以茁壮成长;“目”可以窥视,也可以高瞻远瞩。
再说“木”。心生万物,当然就能生出一棵树来。婴儿呱呱坠地,“木”已播种心田了。渐渐地生根,渐渐地发芽,渐渐地出苗。幼心长幼苗儿,那“想”就单纯了,想吃奶就嗷嗷待哺,想娘亲就哇哇哭泣,想要啥就伸出手去。心长树也长,心有多大,树就能长多大,长成参天大树都有可能的。人心长杨,长端正了,长笔直了,就可能长成栋梁了;人心长柳,长婀娜了,长婆娑了,就可能摇曳风情,自成风景;人心长松或长柏,生松柏之志,不是人物,也是人物了。当然,人心也长杂木、灌木、歪木,甚至荆棘丛生——长成啥,就是啥了。
最后说“目”。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中国成语为证,如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目挑神招、暗送秋波等。“目”若不长在“心”上,眉来眼去有啥意思呢?眉目传情又怎么可能呢?目挑神招,那“神”必是心神不定的那个“神”;暗送秋波,看似“秋波”暧昧,实则春心荡然。“心”上若无那“目”,纵然怀抱波涛,也无法让人感知汹涌、澎湃;“目”若不被心池供养,那必是干巴巴的,有眼无神,想动人心弦,不是痴心妄想吗?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虽然人心隔肚皮,但眼睛会泄露心思的。有个成语叫“心明眼亮”。亚圣的那段话就足令人心为之明,眼为之亮。
思来想去,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就是“想”来了。你想呀,不能光吃喝拉撒睡吧?人若无“想”,有如行尸走肉。空想是想,梦想是想,幻想也是想,想入非非更是想!就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一想不行吗?就算猪八戒想嫦娥,把“想”揣在肚子里,妨碍谁了?有个想头,就有个念头,还有个奔头。想那美好生活,起码活着有个蓝图,拼搏有个理由,努力有个方向;想那过往时光,即使五味杂陈,却也聊可自慰;想那昔年恋人,哪怕有始无终,毕竟曾经拥有!诚然一些“想”未必使人心生喜悦,诚然一些“想”总令人黯然神伤,诚然一些“想”相当于白想,但白想也是想、白想也要想呀,不然那真是白活了!
想!人活着,只要神志清楚,怎么可能不想呢?想是一种情感本能,譬如亲情;想是一种情感表达,譬如友情;想是一种情感快递,譬如爱情。有时候,不想不由人嘛!儿行千里母担忧,不想行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不想才怪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愁是想——是乡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那愁也是想——是相思!
有人思想,成思想家了;有人幻想,成幻想家了;有人奇思妙想,成文学家了。当然,也有人空想,坐吃山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想家!
梦想成真,求之不得;心想事成,权当祝福。“云想衣裳花想容”,抱有此“想”,连做神仙都“不要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