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8日
学生教育不应是家长、老师的“过敏原”
学生教育不应是家长、老师的“过敏原”
  近日,河南一小学王老师因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家长群里,引发部分家长的不满。老师道歉后称心生魔障,向学校辞职。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家长过度敏感,也有人认为老师确实不该把成绩发在家长群。
  6月4日,西平县教育体育局针对此事做出回应,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老师与家长充分沟通。王老师未再提起请假条中流露出的辞职想法,也未向组织提交。目前,老师在正常工作,学生照常上课学习,家长也表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该事件虽然平息下来,但带给大家的议论和思考,却还在继续。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何会导致家长、老师“过敏”?到底该怎么管学生?文化艺术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部分教师、家长及网友,看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病症”:总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教书育人对吧,她让孩子背古诗也没错吧。至于把成绩和照片发给家长群我个人认为也没错,因为既然是家长群,成绩公布于群各人知道分就行了,有很多家长之间根本不认识又有什么不好呢。至于照片,也没什么不好,而且还便于相互认识和交流。老师也不应该道歉更不应该辞职。(陕西教师:林子)
  现在凡是和老师挂钩的话题,都是老师的问题,向家长反馈成绩说伤自尊,不向家长反馈成绩说不认真,家长不去反思自己和孩子,总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可以在自我层面内化的,偏偏要找个垫背的,好为自己的不负责找理由。试问这不是无能懦弱的表现是什么?(贵阳家长郭女士,孩子一年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试如果没有成绩也不注重成绩,那我们学习的意义何在?难道高考不公布成绩,考公务员不能公布成绩?有些家长跑偏了,不要任何事情都往教育畸形上扯。我看现在不是教育畸形是家长心理畸形。(西安一家长) 

  教师“病症”:缺乏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既然是部分家长不满,那就是说还有部分家长认同公开成绩,面对家长分裂的意见,这位老师为什么选择道歉,为什么选择辞职?从根本上来说这个老师不具备用自己教育理念感染学生及家长的魅力,缺乏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抗压、抗挫折能力不足,甚至连证明自己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勇气都没有。这样遇到问题就回避、躲避的老师,期待的是听话的孩子和顺从的家长,他的教育之路不能有一点荆棘。部分家长的批评只是他们受限于自己教育理念知识不足而发出的不理性声音,但这位老师行为背后反映的却是当下教师群体中不少人一味企盼“乌托邦”式教育环境,和自身从事教育水平不能与时俱进的现状。这样低头逃走的老师,最多算“学高为师”的师,怎能成为“身正为范”的范?(宜昌家长谢先生,孩子二年级)
  教师通过成绩来直接或间接羞辱学生和家长,其实与店小二秉持势利眼,区别对待穷人与富人没啥不同,一样令人恶心!“一切以钱衡量”与“一切以成绩衡量”本质上是一致的!(网友罗纳德的庄园)
  家长不容易,孩子是父母心灵上最脆弱最敏感的那一块,何况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个家庭的恐慌不安……个人建议老师召集家长会时,可以给家长说明一下为啥发大群,把自己的不容易适当给家长说下,大部分家长都会理解。(西安任女士,3岁孩子家长) 

  双方请多些理解少些指责
  只有家长和老师之间彼此信任、理解,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不少人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老师在家长群中晒出孩子们的成绩,家长应该感到高兴,而非指责。那位老师辞职完全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难道要专业老师们都辞了,让业余的家长们上?我想需要的更多是相互理解和支持,家长们应该感到羞耻,学校本身也应该为老师的辞职承担一定的责任。教育再这样下去,认真负责有能力的老师们真的会选择辞职!到时别再哭天喊地,质问教育怎么了?请多些理解,少些指责!(拉萨家长普先生,孩子三年级)
  应试教育最大的善,是用成绩来相对公平地评价孩子的学习成果,让出身不同阶层的孩子能够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应试教育最大的恶,是用成绩来将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但是孩子人格的养成,比成绩重要得多。这件事,家长有家长的立场,老师有老师的立场,大家都是中国畸形教育体制重压之下的可怜人,难分对错。如果非要说什么真的错了,那就是制度错了。(西安钱先生,教育行业从业者)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齐敏 


  提个醒儿 

  家长不要这样做:
  1.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和老师吵闹甚至动手。
  2.不把学校、老师的规定当回事。
  3.不参加家长会、不和老师沟通,不懂得在孩子面前维护老师。
  4.拿个别现象评价整个教师群体。
  5.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

  老师不妨这样做:
  1.尽量在班级群中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和成绩排名。
  2.如果个别学生有问题,老师可单独与家长沟通,普遍问题可以在班群中与家长交流。
  3.试着在每一条通知后加上“不用回复”几个字或类似的话语,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信息的干扰。
  4.注意说话方式,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5.做班级群中的引导者,对于一些不适合发在班级群里的内容,要学会婉言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