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A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8日
《梁家河》是离同学心灵最近的励志读物
《梁家河》是离同学心灵最近的励志读物
  谈到中学生读书这个话题,我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推荐一本励志书。
  说到励志,我有点顾虑,怕出错或者讲不好而被你们笑话。因为,前不久北大校长因“鸿鹄之志”而传为笑谈,成为网红。但我今天仍想借用这个词,把这一环节的标题写成“鸿鹄之志是这样炼成的”。因为,我要给同学们推荐的书,名叫《梁家河》。
  这本书发行于今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全省干部正在热学的畅销书。同学们不要一听“干部学习”就简单地认为这是“党建读物”而非“青少年读物”,也不要认为是“干部读物”就与己无关。
  我通读了几遍,今天又带进校园,就因为这本书是生动活泼的纪实作品,是夹叙夹议的人物故事,不仅有可读性,而且有亲切感——因为,书中所写的习近平,既是重回延安的“总书记习近平”,更是下乡延安的“少年习近平”。他到延安下乡时,不足16岁,和你们差不多大小,甚至比高中部的同学年龄还小。七年间,他把自己的心血、汗水与陕北高原的黄土地融为一体,和当地群众的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精神升华,奠定了从大队党支部书记走向党中央总书记的人生基石!为此,我把这本书当作“青少年必读”之书推荐给你们。因为,这是离大家心灵最近的“励志读物”。
  当年的少年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灰色的家庭命运,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选择扎根、立志成才。我们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十万字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的鸿鹄之志,是从这几个方面炼成的。
  一是吃苦能力。少年习近平从北京城来到梁家河,首先面对的是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且不说劳动如何踏实肯干、思想如何健康向上、饮食如何艰苦朴素,单说这“跳蚤关”,就是城里人所难以跨越的。因为,它不仅咬得让你浑身红肿、奇痒无比,而且让你坐卧不宁,彻夜难眠。试想:劳累一天,无法入睡,当做何反应?咱们现在不是下乡知青,而是在校学生,那么,当你学到半夜,疲惫不堪,而不能入睡时,会作何感想?当然,咱们如果遇到“不眠之夜”,充其量也不过是半夜、几小时或几十分钟,而习近平却是天天、月月、年年。面对如此困境,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安下心来呀!对比我们日常遇点热风、凉雨就喊“崩溃”的娇气,当真要向习近平学习,扎实锤炼吃苦能力。否则,何以面对人生风雨、如何挑起学习重任和未来的社会重任?
  二是抗压能力。习近平下乡之前,因为父亲习仲勋被打倒,自己差点进了“少管所”。因此,他下乡时头上戴的帽子不是“红二代”,而是“黑五类”,是当作教育对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在那个政治生态畸形的年代,他等于是个政治上的“黑孩子”。面对这等高压,一般人会压垮的,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接受——用真情实意去面对他人,用踏实劳动来迎接考验。入团不行,入党不行,他在加倍努力中静等机遇。为此,知青朋友感叹道:如果我们是从零开始的话,那么习近平则是从负数做起的!虽然如此不易,他仍坚强地做,用多出别人好多倍的奋斗去做,终于赢得了从村民到县委的齐声称赞,由教育对象变成群众的领头人。今天的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有的可能还有一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想想少年习近平,咱的压力算什么?读了习近平的知青生活故事,你会豁然开朗:抗压能力不强,有损青年形象;我要品学兼优,抗压能力必足!
  三是求实作风。习近平一到农村,就以实干赢人。他从学做饭、学方言和扫地、打柴、担水等杂事做起,让自己与知青团队、农民群众和谐相处。他从每天拿5分工干到10分工,不仅用实干换取了同工同酬,更重要的是在自立、自强中获取了尊严与公平。
  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带头下井、下河劳动,以不怕冷、不怕苦的实干精神,让群众佩服、尊敬。当这种作风形成品质,就有了一路好评的领导作风;当这种作风带到中央,就有了求真务实的干部作风和勤政廉洁的党风、政通人和的国风。相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这种求实作风十分重要。如果要克服我们刚才讨论中所提到的浮华之风、虚假之风以及享乐之风、萎靡之风,当从求实做起!如果想做一个抛弃不实之风、健康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定当学习知青习近平!
  四是务实学风。习近平能从乡村走向中央,从社会底层走到政治高端,与他的勤奋好学关系紧密。他从北京到延安,拿来了两大箱书,成为同路人的富有者。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伴着读书成长,从马列著作、哲学经典到文学艺术、农业科技无不涉猎,从古今文史到中外名著他都设法找来精读细学。《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政治读物,在座的同学们读来可能感到枯燥,但习近平正是从这里读出了思想营养,读出了政治见解。《资本论》《国家与革命》这类理论著作,在座的同学可能会感到与己无关,但青年习近平却一读再读,读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社会担当。当然,他也爱好文学,从李白到鲁迅,从巴尔扎克到肖洛霍夫,他静心阅读,从中读懂了世态人情与人生意义,读懂了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相对于今天的同学们,我们抱怨书包太重、书本太多,真是一种“幸福式的呻吟”。因为,对于缺书年代的习近平,正是如饥似渴的读书,才使他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想的有为青年。今天,生活于书海之中的我们,真是“生在福中”。那么,我们又精读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向少年习近平学习:立志成才,务实读书!
  同学们,以上两种能力、两种作风,可以说是少年习近平驶向成才的两只巨轮,是他由此炼就的扎实功夫。
  如果说,他是因此而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的话,那么,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则是他精神升华的两大推手。
  我们从书中看到,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根植于他的人民性与事业心,或许正因为他一切为了人民、一心为民办事,才形成了质朴的群众观、价值观。看到逃荒群众,他能解囊相助;得知村中老人去世,他去鞠躬致哀;为了村民幸福,他宁愿放弃个人利益。这种视民为天的为民情怀,奠定了“人民领袖为人民”的执政理念。正因为这样,他才立志从政,想在更大的舞台上为人民群众干更多的好事。这种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因为有他,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我们从书中看到,习近平的创新意识,来源于他的实干能力和实践精神。把河滩改成米粮川,是一种大胆创新。但这种创新不仅要实地调研、实干巧干,而且要冲破旧的观念,形成新的共识。用全省第一座沼气池,来积肥料、供燃气,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对于贫穷落后的山村而言,是一场技术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变革性创新。而习近平为此付出的,不仅是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上的顽强拼搏,而且是转变观念和统一步调上的艰辛努力。由当年的创新实践中所透射出的领袖气质,看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实践,我们坚信: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将由世界的东方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引领世界发展,推动人类进步。
  同学们,正因为少年习近平的两种能力建设、两种作风养成和两种精神升华,是我们走向成才所需要的必修课,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认真阅读《梁家河》。这就是我今天来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也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与祝福。
  (本文系作者在安康江北高中读书知识专家讲座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