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自5月2日发行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全国各地广泛的学习热潮。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王群燕,“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每读一遍,总书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都深深打动着我。”她表示拿到书后就通读了三遍,想为读者讲一讲这本书发行背后的重大意义,分享一些她的读书感悟。
青年人的“励志标杆”
《梁家河》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生动的场景立体展现了习近平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
王群燕说书中让人深刻印象的片段很多,比如:“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学问”指的是什么呢?如总书记所言:“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
王群燕表示,书中提到,“梁家河岁月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这些片段告诉我们,总书记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我们从中看到,总书记的初心和使命源自梁家河,在那里总书记是与社会最底层甚至在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牵手共度时艰中,催生了他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的信念。可以说,总书记的初心和使命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是铸入血液的信念。
自发行以来,该书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王群燕说《梁家河》一书对广大青年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鲜活教材”。
1969年1月,习近平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时年仅15岁,他青年时期的黄金时间是在插队岁月中度过。他的所思所想与广大青年人能在心灵上相契合,并产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时期,在条件最苦的环境中,始终心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立志用奋斗改变老乡们的生活;在最落后的农村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发奋读书,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他在青年时期的所作所为为广大青年人树立了“标杆”,为青年人指明了励志的方向。
年轻人在人生道路选择和放飞梦想的过程中,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感悟到,如何把自己的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如何把坚定理想和努力奋斗结合起来,都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人生经历中得到很多启发。
共产党人的“精神路标”
《梁家河》这本书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总书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练是我们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路标”。
王群燕说:《梁家河》揭示了梁家河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用三个“地”来概括,即中国梦的诞生地、初心的发源地、治国理政实践的奠基地。一句话,在这插队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总书记插队岁月的艰苦历练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活教材”,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首先,学习总书记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情怀。从梁家河开始,总书记爱民的情怀始终未曾变过,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决心始终未曾动摇过。书中多处都彰显了他的这种情怀,尤其读到“习近平时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是打心底里长出来的。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大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他本人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模范。
其次,学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在这样苦的环境中习近平读懂了中国这部“无字之书”,明白了群众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了。我们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带领群众创办代销点、铁业社、裁缝铺,打淤地坝,办沼气池。在这样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品质、性格、立场、情操、境界,包括接触人民、跟群众的沟通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历练,为他以后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总书记所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要使群众幸福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再次,学习总书记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保持学习的热情,坚持不懈读书。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没有离开过书本,没有放弃过读书。如老乡所言,习近平酷爱读书,读书有“书瘾”。我特别佩服的是,总书记当时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安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总书记插队七年,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丰厚的知识文化素养、道德理论素养,这成为他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我们党员干部要向总书记那样,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苦学不倦,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
对这本书的旨向,王群燕分别从“美起来”“多起来”和“活起来”三个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她说第一,这本书提供了“彰显陕西新形象”的新路径。这本书通过习近平插队岁月的真实故事激励陕西广大青年,在润物无声中讲好陕西故事,彰显陕西新形象,凝聚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必将促使陕西在新时代“美起来”。第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新形式。党的十九大明确大会的核心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梁家河》这本书紧扣这一要求,是进行主题教育的极好教材,必将推动合格党员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多起来”。第三,是“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弘扬延安精神是新时代陕西工作的神圣使命,振兴陕西、发展陕西迫切需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这本书把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贯穿到党员干部教育的过程中,用延安精神这一红色基因塑造人,促使延安精神“活起来”。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