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三滴血》剧照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奇冤……”作为易俗社创始人之一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之作,《三滴血》在秦腔史上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佳作。1918年,这部剧在西安易俗社一经上演,便引起巨大轰动。此后风行百年,成为三秦父老的家乡情结和文化符号。
今年是该剧上演100周年,围绕这一主题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已经启动,这部秦腔经典名作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代人接力青春版《三滴血》获好评
一出好戏往往代表一个剧种,而百年《三滴血》也成了秦腔的代名词。《三滴血》唱红了一代又一代秦腔名伶,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成为易俗社的经典保留剧目和秦腔标志性符号。
《三滴血》剧本思想精深,语言风趣幽默,是具有典型易俗社风格的双生双旦剧目,其行当齐全,每个角色都有代表性唱段。该剧上演百年来,成就了刘箴俗、刘迪民、苏牖民、王天民、刘毓中、孟遏云、樊新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张保卫、戴春荣、李淑芳等众多秦腔名家。现今新一代易俗社中坚力量惠敏莉、李洪刚、王宏义、韩利霞、陈超武、朱海娥、李东峰、范莉莉、屈鹏、王战峰、卢利华、张腊梅等,在王芷华、卢东升、张保卫等老一辈艺术家悉心排导下,继承了该剧。该剧三次晋京演出,受到专家、同行、戏迷的好评。
今年初,西安秦腔剧院特邀易俗社原社长、国家一级演员张保卫老师,为易俗社传承班青年演员排导《三滴血》,老艺术家郝振易、全巧民、任慧中、孙莉群、卢东升担任考官,给青春版《三滴血》把脉,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4月13日晚,青春版《三滴血》在西安易俗社剧场惊艳亮相。连续三场演出,场场爆满,众多老艺术家、专家到场,给青年演员助阵加油。
好剧新评 名家齐聚《三滴血》研讨会
“百年剧社百年路,百年经典百年传,百年精神百年魂。”新时代下,如何吸引年轻一代观众,推动百年经典剧目的传承、传播,如何用经典剧目的传承推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优秀人才?适逢《三滴血》一百周年,这无疑是最好的契机。
4月22日上午,西安易俗社小剧场举办《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专家座谈会,在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的主持下,陕西省政府文史馆馆长徐晔,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冯建雪,西安曲江新区党工委委员、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与孙豹隐、王小康、苏育生、冀福记、全巧民等30余位知名评论家、秦腔界老艺术家,共同研讨该剧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普及问题。
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首先介绍说,“《三滴血》对青年演员锻炼价值大,而青年演员的加入也为经典剧目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知名戏曲评论家孙豹隐表示,青春版《三滴血》通过年轻演员带动年轻观众,为百年经典注入新活力。《三滴血》背后的思想、艺术价值仍值得当代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语言上、音乐上,还是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性上,都是一部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说,自己18岁登台演《三滴血》,到如今81岁,角色从演戏变成了教戏。“解放后经过排演《三滴血》全过程的三大秦班,目前在世的只剩下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只要我在一天,就一定要将《三滴血》一直教下去。”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表示,易俗社通过重排《三滴血》,整理影像、文字资料,并向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群、社会公众来展示秦腔魅力,很好地遵从了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非常值得肯定。易俗社通过“老人带新人”的方式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这种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名剧巡演 将举办各类纪念活动
范紫东先生一生写了69部戏,被誉为“秦腔巨擘”、“东方莎翁”。他的戏部部经典,而其中《三滴血》尤甚,传唱度很高,在西北地区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作为《三滴血》的百年系列活动,今年,西安秦腔剧院还将组织西北五省巡演,与西北五省兄弟院团交流演出;为易俗社第二十期传承班青年演员传承《三滴血》,10月中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举办《三滴血》主题研讨会、主题图片展;《三滴血》秦腔音乐会;老、中、青三代同唱《三滴血》;古城戏迷自乐班共唱《三滴血》等系列活动,来纪念这部秦腔代表性经典剧目。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说,“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地方戏曲文化自信,推动地方戏曲在新时代不断繁荣兴盛,以经典剧目、高水平优秀人才提升秦腔在全国的影响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