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白鹿书院,陈忠实与作家张炜(左)、葛水平(中) 虽然陈忠实老师离开大家已经两年了,但是关于他的话题热度从未减弱,打开微博,“致敬经典追忆忠实”的话题仍然有着几十万人的关注度;生活中世人对他的关注度也是依旧不减,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众多读书榜单揭晓,其中陕西人最爱读的十本书里《白鹿原》位居榜首,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里有《白鹿原》,甚至在喜马拉雅2017年度最受欢迎有声书中《白鹿原》也跻身前三……
在陈老师两周年忌日之际,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陈忠实研究者、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了解近年来对陈忠实及《白鹿原》的学术研究情况。
学术研究近年持续升温 关于陈忠实和《白鹿原》的研究,西安白鹿原上的白鹿书院算是比较多的,这里有陈忠实文学馆,是唯一一个收藏、展示和研究陈忠实生活和创作的一个专题文学馆。白鹿书院成立于2005年,是以陈忠实和周延波为核心,陕西作家、评论家和学者与西安思源学院联合创办的,书院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陕西文学的研究。
邢小利介绍,书院目前的成果主要有《陈忠实传》,该作2011年开始撰写,2015年出版,之后又经三年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今年4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目前陈忠实研究的最新著作。再一个就是《陈忠实画传》,2012年出版,2016年再版,今年第三次再版,补充了很多文字和图片,预计9月份出版。还有《陈忠实年谱》,去年出版,同年加印,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工业大学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都有对陈忠实及作品的研究成果。
去年,西安工业大学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推出《走近陈忠实》第二辑、《说不尽的<白鹿原>》第二辑,一个是关于陈忠实的资料,一个是《白鹿原》研究的资料。
邢小利透露,西北大学有一部陈忠实研究论文集即将出版。另外,《文艺报》编的《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冯希哲、张琼编的《陈忠实访谈录》,祁念曾、张效民编的《魂系白鹿原——陈忠实纪念文集》,雷涛主编的《天地白鹿魂永存——陈忠实纪念文集》等文集类著作,都是近两年出版的。
去年还有一本《陈忠实的蝶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写的。该书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缜密的实证分析,完整而深入地梳理了陈忠实艰困而辉煌的文学历程,分析了影响他思想变化和创作升华的复杂原因,揭示了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蝶变”和创作《白鹿原》的成熟经验,因而,既可以当作关于他的研究专著来看,也可以当作他的别样形态的精神传记来读。邢小利认为,这本书非常有分量,这是一本对陈忠实的创作全面分析评论的著作,从陈忠实的整个创作情况、从批评和研究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当下文学评论渐趋弱化
对于陕西文学的研究,邢小利介绍说过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协、文联系统的评论家,另外一部分是高校系统的研究者。
过去作家、文学评论家都在作家协会,都在一个院子共同工作,评论家对作家的创作很熟悉,对作家的人生道路和创作状况很熟悉。作家协会的评论家对全国作家的创作情况也比较熟悉,他们可以结合时代和文学的整个情况,对作家的创作进行跟踪式评论和研究,这样的评论具有敏锐性和鲜活性。比如作家在创作中有新的特点或者苗头,他们可以立刻捕捉到。
而高校的研究与创作相对拉开了距离,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态度,他们可能会将这种研究放在文学史的坐标上进行考察。
这样看来,作家协会和文联系统的评论往往紧扣作家的当前创作,具有当下性和鲜活性,而高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史论性。但是近年来,作家协会和文联系统的研究力量相对弱化,而高校的研究也与课题成果紧密相关,这就造成了对创作特别是对当前创作关注度不够、及时有力的评论渐趋弱化的现象。
有“红学”,也应有“白学”
陈忠实已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陈忠实创作道路的意义和对作家创作的启示作用。邢小利常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陈忠实。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陈忠实的独特性:古人成为作家是自然形成的,后世的作家也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了一定的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自己写作,各自须寻各自门,就成了作家。陈忠实先生不同,他处在一个历史的转变时期,他是党和作家协会体制扶持、培养起来的作家,然后又经过了剥离、寻找这样的“蝶变”过程,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身上,有这个时代鲜明的政治文化烙印。
陈忠实的创作没有太多的理论,他的很多东西来自生活,来自乡土生活和生命体验。“要想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中国,可能还没有哪本书比《白鹿原》更丰富更深刻。”邢小利说,随着他对生活的认识,他对《白鹿原》中的人物也不断有新的认识。对《白鹿原》的认识就是对中国农民、农业社会的认识,对中国农民和农业社会的认识也是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的理解,《白鹿原》给我们有很多启示。小说中的封建文化、儒家文化、乡约治理等传统社会的种种思想和实践理性,是通过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冲突和人物命运展现出来的,这些思想和实践理性是中国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一些相当重要的部分,甚至是主流所在,所以无论是对陈忠实个人的研究还是对《白鹿原》作品的研究,都有极强的学术价值。
《白鹿原》问世以来,文学界方方面面对这部作品评价越来越高,有人称这本书是当代文学的珠穆朗玛峰,是新文学一百年来的一座文学高峰。邢小利说:《红楼梦》有“红学”,很多人提出应该再有一个“白学”,他认为,至少《白鹿原》提供了“白学”的文本基础,它具有这个价值,它的历史内涵、现实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丰富性,都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去解读。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