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7日
桃花红杏花白 叫声陈老汉您快回来
桃花红杏花白 叫声陈老汉您快回来
  在国内或国外,文学名著《白鹿原》,圈内圈外人连连叫好,令人艳羡。
  在陕西或白鹿原上,《白鹿原》是座人们心中的塬。每年塬上桃花红杏花白时,就会不由想起《白鹿原》,想起在这座塬上生活了73年的陈忠实老汉,他那满脸沟壑般的慈祥与憨厚、睿智,让人肃然起敬,落泪缅怀。

  
  陈忠实,1942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灞桥区灞陵西蒋村。这个小村落,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全村不足百户人家。他从1965年初开始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历经45个春秋。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
  《白鹿原》是其成名作,历经六年于1993年出版。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丛书,迄今发行逾20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
  2006年12月15日,“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白鹿原》是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共50余万字。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变化。
  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陈忠实曾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工业大学终身教授,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双聘教授。
  2016年4月29日7时40分,陈忠实先生因病去世。4月30日,习近平、刘云山、王岐山、胡锦涛、曾庆红、栗战书、赵乐际、刘奇葆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文学界及陕西社会各界给陈忠实先生召开追悼会,数万人向陈忠实先生表达了不同方式的吊唁与追思。

  二
  认识陈忠实,也有五六年了,当时因陈忠实作品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关系,隔三差五地会一起吃饭聊天。每次相聚,陈忠实对在座的各位所提问的都一一作答,语言朴实厚实,无半点虚言。有的人开玩笑向陈忠实索要书法作品,他都会无任何条件兑现。陈忠实因病住院治疗,已有一年多了,期间有好多朋友联系我,想要陈忠实先生的签名版《白鹿原》或书法作品,因知道住院治疗,不宜劳烦便一一拒绝了。
  2016年4月12日,我因工作调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属下的都市类报纸转岗至文化艺术报主持工作。初至新单位,一切都是陌生而熟悉的。陌生的是新单位的同事们要一一交流沟通,熟悉的当然是报纸的编采出版流程。
  4月29日,微信朋友圈跳出陈忠实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当时我正在梳理报纸近期出版选题及调整版式规划。看到这样的冷讯,心头不由一紧,茫然而呆滞。尔后又想着为陈忠实先生做点什么。
  于是,我立即召开了编务会,经过反复策划酝酿,陈忠实先生纪念特刊便应运而生。
  5月5日上午8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名誉主席陈忠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殡仪馆举行。
  5月6日,本报头版以《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诚觅得原上鹿实为楷模,实为经典,实绩赢得举世名——陈忠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昨举行》为题,黑报头黑标题共8个整版进行了详实报道。有领导同仁的缅怀,有亲朋好友的哀悼。
  2017年4月28日,本报又推出陈忠实逝世一周年纪念专刊,以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卫平先生《祭陈忠实先生文》为首,将一年以来人们对陈忠实先生的深深哀思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在社会各界及读者界引起强烈反响。

  
  时光如箭,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白鹿原上桃花红杏花白。陈忠实老汉已走了两个年头。每每提起陈忠实老汉,顿生思念之情。追忆之河,轻轻触及,犹如打开的闸门,排山倒海,势如破浪。
  陈忠实老汉与我的合影装框后至今置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当工作之余,扭头回望或与陈忠实老汉目光对视时,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又犹如一盏灯塔,鞭策我前行,勉励我奋斗。
  今天,白鹿原上花儿绽放,人声如沸,我们再一次推出陈忠实逝世两周年纪念特刊,以新闻、纪念、访谈、影像为主题,追思白鹿原上已去的陈忠实老汉,让他记得,每年白鹿原上桃花红杏花白时,请回白鹿原上走走。白鹿原上的人们永远思念他,缅怀他。斯人已逝,追思为祭。刘龙(文化艺术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