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口头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话对,也不对。
先说“对”。老人,都是过来人。经风雨,见世面。人间的悲欢离合都见过,人间的生老病死都经过,人间的苦辣酸甜都尝过。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说话,多半都是话赶话,话里有话,话里有箴言,有格言,有哲言。一些是听来的,一些是觉悟的,一些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那就是活明白了;“五十知天命”,那就是觉悟到活的真谛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是活得无拘无束了。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老人了。承上启下,老人的权威性自不待言。老人一般是相对子孙而言的,对子孙的话,都是掏心窝的,先不说对错,至少出发点是好的。
事实上,“不听老人言”,也确实“吃亏在眼前”。不是吗?譬如老人说:“吃亏是福。”谁当真了呢?不吃亏,才争权夺利;爱占便宜,才争多论少;欲壑难填,才利欲熏心。都不吃亏,那就你算计我,我算计你;都爱占便宜,那就你给我挖坑,我给你挖坑;都欲壑难填,那就弱肉强食、强者通吃。不吃亏的结果,多半是吃亏的下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又譬如老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之时,“不努力”者比比皆是,等到“老大”而一事无成,无以安身立命,肠子都悔青了,能不伤悲吗?可伤悲又何用之有?真个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咋就听不进去“老人言”呢?
再说“不对”。道理是明摆着的:不是所有老人的话都是对的,也不是老人所有的话都是对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人当然不是完人,人言怎可能都成金言呢?就算是金言,怎可能就毋庸置疑、一成不变呢?一些话的含金量可能会被岁月稀释,也可能被环境吞噬。观念都会变老,老人言怎会“长青不老”?老话和老人一样的。诚然老人是宝贝,但不等于老人每句话都要被当成宝贝,老人也有老人的盲区、短板和局限,譬如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等。何况老人和老人不能一概而论,最起码有个智商高低、知识多寡、阅历深浅的差别,一些人年逾古稀,却识见浅陋。不久前我就见过一对老人寒冬天从腊梅树下经过,指一树蜡黄脱口而出:“迎春花都开了!”一眼喜悦,一脸慈祥,但这样的识见真让人不敢恭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话即使对的,也未必就无懈可击!“老人言”有“言”的前提条件,人“吃亏”有吃亏的前因后果,有时候并没有对错,即使有也是相对而言的,或许阴差阳错的可能性更大些。就算吃亏,也要看吃的是啥亏,吃得值得不值得。老人不是还爱说“吃亏是福”吗?人吃亏其实很正常,不能因为吃亏就证明吃亏一定得不偿失。老人不是还爱说“吃一堑,长一智”吗?如果老人的话总正确,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容乐观;如果人生总被老人的话不幸言中,说明人们还活在不幸之中。老人张口子曰诗云,晚辈都随声附和吗?老人闭口如是我闻,晚辈都俯首帖耳吗?老人动辄搬出老黄历,晚辈都敬若神明吗?显然不能、不能、不能吧?
老话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一些人倚老卖老,总爱对下辈人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过的桥再多,能说明什么?桥和桥是不一样的,独木桥就不能与高架桥同年而语。再说,过河也不一定非要借助桥,轮渡不行吗?经验会过时,老人之言怎可能保鲜?总得承认:社会在进步吧?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一些老人之言不灵、不管用了,起码要甄别呢!古往今来,所谓箴言、格言、哲言,包括“俗话说”,多半口口相传,多半原创在老人。积习不改,老人的话肯定是对的;移风易俗,老人的一些话就落伍了。坚守的总要坚守,抛弃的也要抛弃。宽容,宽松,宽恕,是老人之德,是晚辈之福。福报子孙,就是福报未来。给晚辈少些障碍,多些台阶;少些指摘,多些关爱;少些考验,多些铺垫,可能比老人言更有价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