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老师散文《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获得第17届百花文学散文奖。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读下来,唇齿含香,心情激动。李汉荣老师的散文细腻生动,想象丰富新颖,打破了自然万物和人类生活的界限,赋予大地万物以人性的本真,对自然物种充满敬畏和悲悯之心,给人心以极大的温情与关照。这篇发表于《散文》月刊2015年第1期的大散文,一共6节,着眼于大地河流,由现实之河生发开去,赋予河流哲学的思想,内涵丰富,构思精巧,语言新颖灵动,充满哲思和诗意之美。
散文开头从生活之河起笔,以回忆形式写实给全文垫底,即刻给读者以共鸣。恍若一个大镜头,把点散在不同地方的各种河流逐一呈现出来,以自身的游泳经历展示河流的温润妥帖。人与水,生活与河流,真实密切的关联,印证着人与自然与生俱来美妙的和谐。接着笔锋往纵深走去,以自然界河流的真实姿态出发,联想到河流对于大地生命的一视同仁,赋予河流鲜活的生命能量,是生根于现实的浪漫联想,充满诗意的哲学思考。深浅相宜,收放自如,文学和生活,人类与河流,其实万物同理,让人茅塞顿开,心服口服。这样的河流已不简单是自然界的一种地理形态,它是哲学之河,大爱之河。
由河流的勇往直前,河水柔若无骨中的巨大冲击力,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联想到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经典之作。从他们的作品与河流的关系,阐明河流对于人类智慧的启迪。并以亲切的“你家屋后河流”这样词句的引发,拉近文学艺术、名作名人和读者的关系,瞬间消除了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界限,消除了文人雅士与凡夫俗子之间的陌生感。使你相信,这河流果真就是古老智慧的启迪者和见证者,先人智者在河流的启迪下所成就的经典,将是我们永远膜拜的不朽之作。人类生生不息总归是河流的功劳。
这还不够,作家继续从生活中提取相关河流的素材。从祖辈们的诸多生活禁忌习惯,映射祖辈们内心的信仰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因为有信仰,祖辈们才有所禁忌。而这些禁忌恰是他们有严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人”的底线和道德追求。结合时下全民口头重视的“环保”话题,把今人对河流乃至自然的无穷索取和古人对自然的无限敬畏形成对比,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而把河流比作母亲和女神,正是非常含蓄而又迫切地表达出保护河流,保护自然生态的深切愿望。
一番对河流诞生出来的哲学、文学、人学、环境学论证阐述,作家的笔锋在激荡热烈之后,渐次和缓舒展下来:由人们的禁忌再回到小时候河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河流。他在发出疑问,在引发人类的思考,句句直击现实,没有答案。当我们阅读了前文,在面对这一大堆现实问题的时候,该何去何从,便是不言自明的了。
“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这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先生的散文观。落脚到《汉中日报》高级编辑散文家李汉荣老师的散文中,我们不难读出深刻的思想,唯美的想象和不可抵抗的忧患意识。李汉荣老师的散文是对自然生命高度的关照和怜悯,一草一木,一叶一花,一溪一峰,在他眼里都充满灵性和无穷的生命能量,都有人类无法企及的智慧。甚至是一只小虫,都是自然造就的最美的生命形式,和人类都是平起平坐的。他以一颗柔软温馨的菩萨心,用精美脱俗纯净新颖的语言构建出一篇篇美学范畴的散文,而又时刻透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思。
这篇6700多字的大散文,不仅具有梁衡先生所言的深刻思想性和美感,相比之前的诸多文章行文更加严谨,思维更加宽泛纵深,层层推进,而又舒缓有致,把散文的音乐性、诗意性充分渗透在思想性和美感上,阅读之旅实为一场美的享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