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笔法,于每一点画都需有“起——行——止”三段过程不可。纵然一点,仍应三过。若一笔带过,则筋骨不健,风神难秀。
曰“顺”。露锋顺势而起,锋芒毕现。
曰“逆”。逆锋而入,含而不露。
曰“勒”。快马紧行之法,出入无迹。
曰“切”。直锋截笔,铺排出之。
曰“使”。谓纵横牵掣。
曰“转”。谓钩环盘纡。
曰“翻”。使转之际,锋面换向。
曰“折”。钩笔转角,折锋轻过。
曰“抢”。凌空取势,飞羽入石。
曰“顶”。顶篙顺变,逆水行舟。
曰“筑”。下笔入杵,皆令宛成。
曰“挫”。横折锐行,险峻而成。
唐孙过庭曾这样评论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我以为对学习楷书将有莫大裨益:“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今人习书,应效钟张,善为真草,趋向专精。正所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书法应反映书家的生活状态,即书写生活化。如古人书状,展纸磨墨,自右至左,上下顺畅,腕、掌、指依笔势而为,上则舒,中则畅,下则局,唯纸不变。书写过程中常使手动,纸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在符合生理特点前提下,充分运腕,方能做到蔡伯喈“起不孤,伏不寡”之境,如此点画形态自然生成,结构自然生成,墨色自然生成,章法亦自然生成,此所谓“书写性”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