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3日
1950年代阎良“山东庄”的年
1950年代阎良“山东庄”的年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源远流长。
  广义的“过年”,应该从“腊八”开始。农历的腊月初八,每家每户的早餐都要喝“腊八粥”。从这天起,就有了“过年”的气息。大人们便开始赶年集,置办年货,添买碗筷、食品。这一天早上,母亲会准备一碗米,在热水里淘一下,捞出来用一个青花瓷碗盛好,这是为除夕夜祭祖准备的“陈饭”。
  到了腊月二十三辞灶(祭灶)日,也叫“过小年”,中午吃饺子,晚上辞灶神。每年父亲都会在厨房风箱上方贴上灶君像,在风箱上供奉两碗面片,虔诚地祭拜。
  送走灶王爷,开始“扫社”,就是对屋子里进行大扫除。完了母亲会带着姐姐们开始做饽饽、蒸包子、打年糕,腊月二十七开始连续蒸几天馍。直到大年三十,总算忙出了个头绪,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剁馅子、和面、包饺子,都是女人们的事,父亲则领着孩子们一起贴春联,对联贴上,年味更浓了。这一天院子要扫干净,水缸也要挑满,初一不能动扫帚。
  过年最重要的是请年、祭祖。父亲弟兄三人,1947年分了家,各家都有先人轴子(家堂),敬祖都在各家进行。父亲将买的新苇席挂在正屋北墙上,然后挂上轴子,轴子上写有焦家历代先祖的名讳。摆放祭品是很有讲究的,在供桌上从里往外依次是:放新8双筷子和酒盅。祭品四碟五碗:四个果碟分别盛放苹果、糖块、点心、柿饼;五个花碗盛放的祭品有猪肉、粉条、豆腐、白菜、陈饭(就是腊月初八准备的米饭)。每个供碗上面插上菠菜,意为博收来财。两旁分别摆放五个饽饽,摞成山状,两侧点蜡,中间放置香炉。
  接下来要做的是打纸了,在“烧纸”上放上古钱币,然后用铁锤打一打,把整个烧纸打一遍。现在用大面额的人民币钞票放在烧纸上压一压,叫做“印钱”。紧接着是“划钱”,就是将打印好的烧纸划散开,折叠后一沓一沓地分好,一部分放在供桌上年夜用,一部分拿去墓场上坟。一切准备完毕,本家的哥哥、侄子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走向先祖墓地,给列宗列祖上坟烧纸、放鞭炮,给坟尖压纸,敬请先人的亡灵一起回家过年。
  傍晚时分请回年以后,家里男子集体在家堂前焚香祭拜后开始守岁。屋里灯火通明,人们彻夜不眠。香炉里的香快燃尽了,赶紧续上。请回年后,人们不能大声说话,也不能互相再叫名字。晚上12点我们都换上新衣服,一起吃年夜饭。饺子是最主要的,饺子馅以白菜猪肉的为主。饺子里还要放几个硬币,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有福。除夕夜是不能拉风箱的,那样会惊扰天上的神仙。当然,这都是迷信。
  饺子下好后,先敬献给先祖和神仙吃。在轴子前的供桌摆上三碗汤饺子。院子里也设有供桌,也要供上祭品和水饺,点上蜡烛,请天上的神仙来享用。人们吃完饺子后,将供的饺子用筷子滗着向地上倒些面汤,表示先人享用完了,大家再将饺子分着吃掉。
  说起年夜饭,“活菜”和“鸡扎”是不能少的。“活菜”就是现在人喝酒的凉菜,多用豆芽菜、粉条、萝卜丝、菠菜等拌成。“鸡扎”是山东人一道美食,将鸡煮熟后,骨头全部摘出,肉撕成条状,然后切些白菜一炒,将鸡肉、鸡汤倒入,冷却后就成了“鸡扎”。父亲会烫上一壶酒,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小酌一下。
  大年初一的清晨也要吃饺子,鸣放鞭炮,家家户户都争前恐后,都想争个头,图个吉利。吃完饭哥哥到伯父那里拜年。初一这一天不干活,就是玩耍、串门。初二下午母亲就不让我们出去玩了,在家里帮大人干活,因为初三要待客,要准备饭菜、柴火……
  接下来就要送年,一般人家都在正月初二早上送年,还有个别是初五早上送年,我们家是初三早上送年。凌晨五点下饺子,给先人供上,烧纸磕头,鸣放鞭炮,送老祖宗们及各路神仙回家。然后将轴子收起,叫落影,来年再供奉。
  送完年,大家都开始待客、走亲戚,一起叙说亲情,畅谈新年的规划……
  元宵节这天中午也要吃饺子,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些点心,说说话聊聊天。孩子们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打灯笼,十六晚上碰灯笼。这样春节就算过完了。
  现在的阎良“山东庄”也延续这些风俗,但远不及以前那么浓厚和“虔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