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庚虎仔细检查刚出窑的瓷器
著名作家高建群在长安魏窑创作文化瓷
著名作家贾平凹为魏庚虎属文
魏庚虎与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合影留念
陕西名家书法涤玉阁刻字展开幕仪式
魏庚虎在装裱书画 “庚虎是能人,装裱、木刻、烧瓷、又制琴,在西安城里折腾着,出名着。”贾平凹先生如是评论他;“市井坊间有一个高人叫魏庚虎的,他烧的陶艺,有别于我们平日认识的陶瓷,而进入文化、艺术的范畴。”高建群先生这样评价他。
魏庚虎,到底何方神圣,让长安城里众多名家青睐有加?他和他的“长安魏窑”又有何魅力能将陶瓷升华至艺术的境界?“陕西名人文化瓷开创者”盛名之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艺术品不能再生,不能在咱的手里糟蹋了。”
1月31日,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记者拜访了咸阳沣河畔的长安魏窑。“搏沙成器,范土为窑”,院门口一副笔力遒劲的对联,向来访者宣明这就是声名在外的“长安魏窑”。穿过光线昏暗的制作间,上了二楼后,从一摞摞泥胎中穿行而过,远远便望见了能人、奇人魏庚虎。
“你随便看!”魏庚虎声若洪钟,指着等待烧制的瓷胚热情地招呼着。而眼前的“涤玉阁”和想象中却不大一样:涤玉阁里并没有玉,满目尽是陶瓷的世界,杯、碗、盏、壶琳琅满目。而这里,正是“洗天之霾,洗地之尘,洗人之俗”的涤玉阁,又是“聚娴雅,聚艳丽,聚绝活,聚忠信,聚长久”的聚贤堂。热情好客的魏庚虎每天在这里迎来送往,谈笑有鸿儒,座上尽是大家——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赵振川,张之光,江文湛,萧云儒等名家纷纷聚于这里。酒一盅,茗一壶,琴一把,品茗论道之间,让陶瓷与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拿酒来!”刚一落座,魏庚虎的豪爽之情便扑面而来,几杯酒下肚后,长安魏窑主人与陶瓷的不解之缘便在记忆的湖面上荡漾开来。
出生于宝鸡扶风的魏庚虎,自幼浸润于法门寺、周原遗址等文化胜迹,对于碑文、碑帖耳濡目染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岁的时候,就爱刻章子,爱写字。“摸摸石头,搞搞泥塑”,开启了文艺道路上的自我修炼。由兴趣使然而跨入了书画装裱行业,上世纪90年代,西安的裱画工作室还寥寥无几,觉得这是件手艺活儿,还能补贴家用,让他在无意之间走上了书画装裱的行当。魏庚虎是个认真的人,做事情一定要做到极致。1991年便敢为人先,率先操办了尚属陕西首次的个人装裱艺术展,61位书画名家的106幅参展作品,空前的盛况让他在书画装裱行业声名鹊起。此后,一系列的重量级活动奠定了他在行业中的地位:陕西省人民政府赠送日本天皇的书法作品由他装裱;圆满完成了赠送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来陕的礼品;承接陕西省美协、西安机场、西安火车站等单位的藏画修复工程;获得北京国际书画博览会优秀奖。“艺术品不能再生,不能在咱的手里糟蹋了。”对艺术的敬畏感和责任心,加上人品好、手艺好,让他收获“长安第一裱”荣誉的同时,也获得了文化圈的认可。
“魏窑变的不是器型,而是精神。”
从装裱书画到斫制古琴,再到烧制瓷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魏庚虎举重若轻地在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行业里游刃有余。“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我对于这一点或许理解得比别人透彻,也就能够顺畅地过渡过来。”魏庚虎坦承,起初他压根不通音律,因为觉得这个乐器很神秘,非常喜欢,便一头扎进了古琴制作的研究中。买书籍揣摩,向名师请教,凭着这股犟劲儿,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制作出了音色俱佳的上百把古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制作的古琴选材严苛,必须要选500年以上的好材质,力求精益求精。铮铮瑟鸣中,无不蕴涵着秦人的质朴和执著。“手艺行当,做好一件事情,后面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这辈子就是个匠人。”
“魏窑变的不是器型,而是精神。”长安魏窑,不单单是一个烧制瓷器的作坊,它寄托着魏庚虎的精神和抱负。尽管,他谦逊地将魏窑的缘起归结于兴趣爱好使然,只是“觉得在陶瓷上画画更有意思”。然而,为陕西的书画家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创作实验的场所,在这一意义上,长安魏窑以及文化瓷的诞生,便足以彪炳于陕西文化圈的功德碑上。
从2000年南下景德镇,把一个小陶瓷厂搬回来开始,魏庚虎和他的长安魏窑在涅槃中寻求着曙光。“在陶瓷上写字是泥与土,土与火的艺术。”从泥土到造型,上釉到烧制,看似简单的瓷器,却有72道工序,上千道程序。刚开始,对于青花绘画掌握不好,墨汁颜料画上去,颜料耐不了高温,300度的火一烧就不见了。几十个书画家的创作,一瞬间就烧糊了。于是,烧了砸、砸了烧,一窑一窑地揣摩,一回一回地沉淀,几经淬炼后,历经二十年的摸索,从配料到配色,长安魏窑的瓷器日臻成熟,既有唐代浑圆饱满一格,又有宋代沉静素雅之风,终于树起了“陕西名人文化瓷”的大旗,北方粗犷大气的美术、书法,也终于得以展映在陶瓷上面。
“争口气,吃碗饭。”贾平凹在素胎泥碗上的这句题字,或许最能概括魏庚虎及长安魏窑的精神气质。
“爱干的事情,人干着舒服。”
“爱干的事情,人干着舒服,不一定要天天数着票子过日子。”长安魏窑里的瓷器仿佛天生就带有文化基因,魏庚虎执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高地——不卖“白杯子”,一定要把文化附着于瓷器上。近二十年间,烧制的产品高达几百窑次,成品成千上万,从杯到钵到盏,从盘到瓶到壶,他总想去尝试新鲜的形制,“坚持着玩”的精神,使长安魏窑的主打产品——五行盏应运而生。
因为喜爱红色,他收集了两件中国红的陶瓷。喜庆醒目的大红色给他带来了灵感和启发:为什么不把五种颜色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结合起来呢?于是,红黑黄绿白,五种颜色的五行盏奇妙地诞生了。黑色代表水,白色代表金,红为火,黄为土,绿色代表生命。五个杯子放在一起,既不容易混淆,又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顺的意趣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化圈里,魏庚虎是能人,奇人,好人,而他自己却只是称自己为“手艺人”。“手艺人”魏庚虎在对个性化、艺术化、商业化进行排列时,个性毋庸置疑排在首位,商业因素永远排列在最后。长安魏窑目前仍然是他眼中的“原始作坊”:依然是两三个工人,不去做大批量的生产。“人多了就没有个性了”,魏庚虎坚守着自己的理念,甚至于魏窑里的瓷器似乎各个都有魏庚虎的影子:棱角分明,特立独行。
在涤玉阁的墙上,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照片,那是不久前魏庚虎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的合影。画面中他赠予学诚法师的钵格外引人注目。“钵,是法器,也意味着衣钵传承,做这个东西有意义。”他想做些百年以后,能够作为文化传承下去的东西,留下几件像样的艺术品。就像那些湮没在记忆深处里的水缸,逝去经久却依然让他怀念。“水缸存水的确好喝,水在里面净化沉淀三四天,夏天一马勺舀上来,仰脖子一喝,一肚子凉水,真痛快!老先人留下来很好的东西,可现在不用了。”
“原来我的名字是根虎,后来改成庚虎。很厉害,但是太独了,网上一搜只此一个。”这似乎隐约有着另一种意味:荷戟的闯将,为了胜利的曙光,独自在战阵中浴血冲杀。魏庚虎说,春节过后,春暖花开的时候,新筹备的“淳化紫砂壶”便能初见成效了。
临末,他从一堆瓷器成品里挑出了一个盏,作为礼物相赠。盏上写着四个字:花开见佛。
花开见佛——心清净了,就能见到“真佛”了。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