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02日
两会声音
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1月25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代省长刘国中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陕西故事,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同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陕西文艺创作、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等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也带来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心声。 
  
  人大代表
  王勇(省人大代表陕文投集团董事长):
  过去五年是全省发展质量提升最明显,城乡环境变化最显著,全省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最强的五年,在发展速度、三产结构、“三驾马车”、存贷结构、机场进出港人数等方面呈现出很多喜人变化。
  建议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企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要把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不断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构建政策洼地,争取国家政策,出台好的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人才、资本要素聚集,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裴成荣(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省在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上台阶,推动了文化产业不断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快速发展。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我省不断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惠及普通百姓。2017年,全省建成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900个,购买惠民演出服务15000场,让三秦父老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杜鹏(省人大代表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政府区长):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我们终生奋斗的目标,用我们的实践去铸造、去凝练我们陕西省的这种红色基因,铸就我们的红色力量,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陈莲(省人大代表紫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深入地挖掘我们的汉水文化、茶文化、民歌文化,加快建设会馆小镇、硒陶文创产业园、茶博馆、硒陶博物馆这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化自信中,进一步促进茶文旅的深度融合,来推进我们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惠敏莉(省人大代表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我们担负的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唱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陕西文化。应加大“引进来”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流、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推动文化产业链延伸,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强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秦腔等地方戏曲的艺术研究和传承保护。 
 
   王小琴(省人大代表羌族刺绣传承人):
  截至目前,羌文化仅有羌族刺绣一项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其余如羌族歌舞、羌族祭祀、羌族傩艺、羌族医药等没有申报为保护名录,随着老艺人的过世,这些艺术都面临失传。
  建议加强羌族非遗文化保护名录的申报,落实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加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敬萍(省人大代表凤翔泥塑大师):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传承的财政支持力度,为非遗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办传承培训班,扩大传承队伍,鼓励青年人学习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冯凯(省人大代表、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加大对汉中秦蜀古道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支持力度;建议设立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专项资金、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专项基金。
 
   耿建民(省人大代表澄城华元集团董事长):
  建议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出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广乡贤文化、家风文化。 
 
  徐启方(省人大代表宝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宝鸡将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坚持改革创新,建设装备制造业名城;坚持文化旅游带动,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 
 
  薛占海(省人大代表延安市市长):
  南泥湾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及黄土文化,小镇极具地方特色。建议将南泥湾列为陕西省特色小镇,加大对南泥湾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打造成陕西全域旅游新名片。
  南泥湾建设是延安坚定文化自信,立足追赶超越,弘扬南泥湾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实际行动。 
 
  刘世天(省人大代表西安市道教协会会长):
  建议西安可以举办“世界文化论坛”,并将西安作为世界文化论坛的永久会址。邀请全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聚集西安,共商中国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时向世界展示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朋菊(省人大代表旬阳县蜀河镇蜀河社区主任助理):
  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尤其是我们陕西文化演出更加丰富多彩,好作品让大家目不暇接。 
 
  政协委员
  杨霜林(省政协委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居和民俗、家文化的故事,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像总书记现在讲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将传统优势文化资源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使得古老的高家大院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我省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的一个范例。 
 
   李俞兵(省政协委员艾特文化创意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觉得一定要采取文化+金融的模式,说白了就是融智+融资的模式,这样的话,我们融合了智力,再加上融合了资金,才能把陕西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郭线庐(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很多项目等到最后完成的时候,才发现少了公共文化服务这样的内容,这就说明前期在科学的决定和科学的定位这上面,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提升和早期的预见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我们要创造性发展,我们也要创造性转换,要尽快地扶持和培养新一代的一批带头人和名家,因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靠不断良性循环,一代又一代名家和大师的出现,才可能成为文化强省。 
 
  张阿利(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
  陕西要把历史的、红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将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传播到全国,传达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陕西。同时,也增强我们陕西人的自信心和文化感召力,使得我们的陕西能够把我们的文化变为文化产业,把我们的文化变为文化事业,提升我们整个陕西的社会进步,也提高我们老百姓的获得感,使得我们陕西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郝萌(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艺术指导):
  我觉得中国传统民族歌剧其实就是对中国文化非常集中的体现,通过歌剧这种形式讲好我们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建议有关部门要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文化红利”。我建议(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进课堂,让文化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同时政府要出台低票价惠民政策,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走进音乐厅,感受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张红春(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书法蕴含着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所以说书法的普及书法的教育,对于我们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在(学校)书法课堂里面配备专业的书法老师。 
 
  周建玲(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
  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形式,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孙瑜(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美育对于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完善省级的文化研究体系和机制,切实推进陕西文化研究与推广;建立文化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推进文化资源对教育的实践建构作用;利用本土资源进行人文艺术教育与文化作品普及推广,例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拟定政策推动各领域艺术家与高等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切实发挥艺术家的文艺带头人作用,补充高校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破解美育资源不足的难题。 
 
  尚飞林(省政协委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
  省文联下设戏剧、音乐、美术等协会,拥有数千名国家级会员和数万名省级会员。但是多年来,各文艺家协会一直没有相应的排演、展览、交流场所,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陕西拥有“长安画派”“文学陕军”“音乐家群体”等创作队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但他们的艺术成果流失严重,成为几代艺术家的遗憾。
  建设一个能够承载陕西文化资源发展需求的文艺大厦,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文化追求息息相关,不但能推动全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将成为城市的文化高地。
  
   阎延安(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些文艺家对时代、对现实非常敏感,能够在文艺创作中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它(作品)的价值取向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时代。 
 
   综合自陕西省人大网、陕西省政协网、陕西传媒网、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