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12日
菊花须插满头归
菊花须插满头归
   ○ 高丽君
  认知安黎,从小说开始。他的小说处处闪耀着真实、真诚与思想的力量,而他的散文也一脉相承,是在生活土壤里经过心灵栽培,用真情浇灌生出的花朵。《别样的发现》是安黎新出的一本散文集,由近百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虽碎眉碎眼、小巧玲珑,但仍沿袭了自然质朴、个性鲜明、思想隽永、情怀宽广、格局远大的风格。其中既有对旧事琐忆的忠实记录,也有思想火花的精粹集合;既有生活工作的点滴札记,也有阅读写作的思想汇总;既有宏观格局上的开阔视野,又有日常的返朴归真;既有“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沧桑厚重,又有“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恬然阔达。
   一、风骨
  脊梁、风骨,这样的词在今天似乎已属奢侈,它体现出的硬邦邦,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和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真正的写作,是为思想为美而写,而安黎在散文中延续着一以贯之的思辨性、思想性,使人在品味同时,获得思想的召唤,心灵的升华。
  《文学应守德而为》《文学与善而行》《文学要循道而行》《文学是一台探照灯》《文学是一台探测仪》,这些简短精悍的刊首语,不仅仅是一些编发感悟,更多为每期所选文章的精神主线。其中有思考,亦有诗意;有感性,又存理性。他不会板着面孔进行严肃说教,只是表达自己对文学、文学观的看法;没有絮絮叨叨,更多是辨识与告诫。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以及批判知识阶层的文化人格,体现着传统文人身上的“坚硬”与“坚守”,这是对风骨最贴切的理解和最深挚的诠释。
  二、理性
  安黎的散文没有文采飞扬,也没有辞藻华丽,但以其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人们喜爱。更可贵的是,他擅长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用一种睿智而不失温暖的目光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着理性审视,虽简短但精髓,虽平常却深刻。《小岛的前世今生》《穿越城市的门洞》《碗里的杂粮》中,他用常人日日得见但从不去深思的道理,于朴实文字中将读者一步步带入文化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在《点亮心头的灯盏》里,他提出阅读选择的价值观问题:“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无害呢?古今无数成功的例证,都不约而同地把箭头指向了‘经典’二字。”然后,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娓娓道来“经典”的实质,指出阅读者通常容易走进的误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甄别。
  《烧烤摊上的“受难者”》中,他说:“我敌视烧烤,除为动物的受难感到刺痛外,还因于透过缭绕的烟雾,清晰地目睹到人的宿命。那些穿在铁签上,被架在火炉上烧烤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人生即考试》中,他又说:“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试……认真对待每一道试题,细心一点,耐心一点,不敷衍,不潦草,及时察觉疏漏,修正谬误,如此这般,试卷上的对号肯定多于错号,相应的,收获肯定也就多于失去。”他用思考与哲理给浮躁的世情增添了一股沉静的清泉,既有赤子的诚实也有老人的洞察,其发自内心的理性感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这些质朴平实又不失睿智理性的光华,畅达简单又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探幽发微、叙议并进,有新解的趣味,又有梳理的慎明。
  三、柔软
  如果说思想性使得安黎的哲理散文多有硬朗和冷峻的特点,那么亲情乡情散文则显出温情的一面来。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说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安黎在散文中,不仅仅以风骨铮铮的坚硬示人,也会为和谐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平衡点。《花与树》《花朵的启示》《花季言花》《最后的哭声》《老窑》《看电影》《红豆红白土白》,无可奈何用荞面包饺子的母亲,犹豫不决中杀了羊羔的父亲,买玉石的维吾尔小伙,聋哑的孩子们以及儿子、老师、亲人、朋友、路人,他的笔下,都彰显出温存温馨的画面。他努力使生命中的每一处柔软,不在世事沧桑中结茧变硬;他呵护着内心的柔嫩如初温暖如昨,不被金钱名利的洪流所携裹。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真切的表达,最能打动读者,引发共鸣。正是这样的文字,使他的散文摆脱了高高在上的教诲,成为人人愿意阅读的心灵密钥。
  四、对比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安黎善于从对比中得到思路,阐幽发思,独立判断,寻找真谛。《在乎“小”,方能成就“大”》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些不起眼的存在,正是山峦叠嶂的支柱,波澜壮阔的源头”,而真正要表达的,则是“写作者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身处金字塔底部的普通人,聆听他们的心音,感知他们的苦痛,分享他们的欢悦”。《文学中的圆与方》中,他呼唤文学要圆通更要方正,得出文学是心灵的滋养品、是对真善美和光明正义的执着与守望的观点。他有意将好与坏、高与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放在一起,在对比和映衬中,人事物和现象中所蕴涵的道理,就黑白鲜明地显示出来;甚至无须多辩,是与非、真与伪就能使人了然于胸。
  五、博识
  别样就是与众不同。见多识广和博闻强记,使得安黎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美丽的惊喜;长久提炼和蓄锐沉积,使得他内心更充盈心态更安静,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这注定了他的发现不是瞬间偶得,而是久经思辨的结果。《吐鲁番的颜色》《长安塔赋》《山水是风景,人亦是风景》《历史与现实握手言欢》《麻子村赋》等文化散文中,他将独到的历史见解和优雅的文学才华统一在文字之中,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凸显着独特而厚重的美,不但让人们走近了厚重的地域文化,而且走进了沧桑的时代,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正如安黎自己所说:“文学说到底是一种劳动形态。在这种劳动中,我喜欢单干,也早已习惯了单干。自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自己倾诉自己想倾诉的情感,寒暑妄顾,冷暖自知,至于收获的是几捆麦穗或几捆稻草,并不是我特别留意和关注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默默耕耘的农夫,在文字的庄稼田里,以笔为犁,以思为铧,虽辛劳却收获满满,虽广种也粮仓充盈,会送给读者更多文字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