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5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39期)
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历史悠久,经考古发掘证实,在宝鸡西周井姬墓中已有绣品出土。西秦刺绣经过3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到明清时已经成熟,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平绣、悬绣和拼贴缝制结合的多种技巧,一直延续至今。
  西秦刺绣又叫西秦刺绣布艺,是用平面刺绣再做成各类工艺用品的通称。刺绣品被广泛使用在人们的服饰鞋帽、被枕帘帕、儿童玩物、香包挂件、婚嫁礼品、丧葬祭品等,几乎伴随着人的一生。西秦刺绣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紧密相连,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美好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团结和睦,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尊老爱幼、多子多孙等吉祥内容是各种作品的共同主题。其内容包括传统吉祥图案、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四季蔬果、戏曲人物、成语典故、字画楹联等。西秦刺绣布艺造型简洁夸张,构思奇巧浪漫,色彩强烈鲜明,寓意含蓄健康。它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节庆等各个领域。
  西秦刺绣布艺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农民艺术,反映了当地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俗紧密相结合,传递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乡土气息和宝鸡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粗犷阳刚的艺术特点;作者分布面广,具有群众性;作品具有生活的实用性。西秦刺绣布艺在民间分布广泛,多以自然村庄形成群体。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是典型的农耕技艺传承的方式。艺人都是自幼受到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闻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自然地代代相传。至今仍活跃在北部塬区陇县、千阳、凤翔农村从事刺绣布艺制作的民间艺人大致分为老、中、青三代。
  近年来,由于机绣工艺的发展和普及,艺人后继乏人、品种数量减少,技艺水准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加大了扶植力度。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组织培训艺人;对外宣传交流民间艺术;帮助开发产品、扩展市场;千阳、凤翔、陇县等重点县建立民艺协会,公司和经销网点。通过大量的工作,使西秦刺绣布艺得到复苏。但就整体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艺人后继乏人,西秦刺绣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因此,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西秦刺绣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