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副院长仝斌:
功利心太强,不要搞文艺
功利心太强,不要搞文艺
  大秦岭大型诗赋朗诵会导演仝斌(前排中)和学员们
  由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创排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原创儿童剧《许愿花》,12月23、24日将在陕北民歌大舞台上演。本报记者专访该剧导演仝斌,请他谈谈对话剧的想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一些设想。 

  艺术载体的核心是思想
  文化艺术报:精品儿童剧《许愿花》12月重装上阵,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改变?
   仝斌:该剧去年在西安上演过,本次的亮点首先在于舞美的革新,遵照童话般的场景使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在故事情节上,更突出了主题思想,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保持善良和勇敢的心,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还强化了喜剧表演风格,我们希望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 

  文化艺术报:今年,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的作品获得了不少好评,作为这些优秀剧目的导演,您对这些反响怎么看?
   仝斌: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三周年,也是习总书记在文代会讲话一周年之际,我们深刻地领会到,文艺的春天真的来了!其实,话剧也好、电影、电视剧也好,都是一种艺术载体,而任何载体的核心,就是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国文艺的主题。话剧《终身成就奖》和儿童剧《许愿花》就是通过弘扬高尚品质而深入人心。其中话剧《终身成就奖》还荣获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化剧目奖,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导演更应在戏剧中提出问题
  文化艺术报:
作为青年导演,您在话剧创排方面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者创新点?
  仝斌:我是搞舞蹈出身,后来从事戏剧表演、导演工作,所以我比较偏向于艺术性和可看性。在我的戏剧作品中,我喜欢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去强调思想性,并不喜欢呆板的讲述。我觉得应该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导演更应该注重的是在戏剧中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当我用舞蹈、歌队的戏剧形式去强化思想和情节的时候,除了提高观赏性,更是对主题的一种升华和冲击,我想观众更会因此而产生共鸣。它是一种写意的手法,抽象的表现,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
  文化艺术报:在您心中,期望创作出一部怎样的文艺作品?
  仝斌:其实,我更喜欢音乐剧。如果有机会让我导演一台音乐剧,我想,我会把歌舞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运用到极致。因为它承载的艺术素材多,包容性更大。近期一直在想一个作品,更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我希望通过探索与创新,能否将秦腔名剧改编为话剧,在表演风格上借鉴戏曲元素,使之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思想性,又可以通过传统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向经典致敬。 

  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
  文化艺术报:
艺术道路是孤独枯燥的,你觉得坚持走好艺术道路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品质?
  仝斌: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平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走好艺术道路的前提,为人民创作、抒写人民、讴歌人民的文艺作品才是时代的作品。想要致富发财,不要搞文艺;功利心太强,不要搞文艺。想把文艺这条路走得更长远,要永远像个孩子一样去求知、求索、求真,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与情怀。做一位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崇德修身,走好正确的人生之路显得更为重要。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参演这些剧目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学员班的学员。请介绍一下具体培养情况。
  仝斌:为了培养陕西省话剧艺术人才后备力量,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已连续招录了四届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和教育。我认为,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输出大量艺术人才,可现实情况是,艺术生毕业后大多转行,优秀人才蜂拥北上,另一方面,院团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或者留不住优秀的人才而苦恼。之所以一些院团宁愿把大笔资金投入到北上“名人”的邀请上,而不愿意把机会留给本地人才,根本原因是本地人才断档,文艺院团求人心切,却忘记培养人才比招录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就目前现状来讲,经过六年四届的培养,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培养青年话剧人才的新途径,学员以过硬的业务素养和高就业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多年来,我院在学员班的投入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我们更希望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很期待能有一个更高的台阶,发挥学员班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文化艺术报记者 康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