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同志视察凤翔泥塑保护工作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而绚丽的民间文化。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享誉海内外。凤翔草编、凤翔刺绣等更是“凤翔三绝”中“姑娘手”的重要体现。非遗作为全新的概念提出后,面对全县上百种非遗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县文化馆一班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立足实地,从零做起,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凭着一股热情和闯劲,苦干加实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主动作为抓好普查
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开始后,文化馆没有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更谈不上电脑、数码相机和录像机了。我们全馆12个工作人员,50岁以上的6人,这些同志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招转的干部,对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普遍不高。面临一无资金二无人才的局面,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等,不能靠。我们班子反复研究分析,提出了向上级争取资金,在内部提升能力的工作思路。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县级普查经费15万元。我们借助馆内现有的两名文学创作人员文字功底较好的优势,将工作任务倾斜到文学戏剧组,把非遗知识的学习列为每周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多次邀请本地区的民俗专家做辅导,讲解非遗相关知识,提高大家认识理解本地非遗资源的能力。把当时中国民协交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凤翔卷》的初稿编写任务分解给大家,按照体例开始编写,给大家足够的实践机会。通过非遗理论学习和编写资料实践两大环节,一两个月后,大家渐渐地对非遗基本知识有了较高的认识。我们从全县搜集到的300多条线索中经过归纳整理,根据其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和社会和谐等价值情况,结合在当地的现存状况等因素,提出了全县首批非遗名录的推荐名单,为县级69个项目名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精雕细刻报好项目
申报非遗项目离不开有效线索的挖掘整理和文字信息的深加工。挖掘整理线索工作量大面广。比如,民俗类的庙会项目,我们在申报项目时,就深入到相关村落,实地考察,听取当地群众的介绍,了解该处庙会的历史起源,参与的信众数量,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等等,以便于我们在申报时能更好地提炼其价值表现和濒危状况。
2006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始后,我们迅速组织人员编写文字资料,反复修改。克服重重困难拍摄数据资料。制作的项目文本送达省上后,专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我们为了抢时间,不误事,住到省城的小旅馆改材料,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完成了修改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我们的年画和泥塑两项非遗项目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批准,进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大家备受鼓舞,情绪高涨,在后来的非遗项目申报中有了底气,干劲十足。
多措并举搞好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开始后,我们确立了以保护传承人为重点,以集中培训为突破口,以优化传承环境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分步实施,抓好落实。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优先对重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面对老艺人快速离世的残酷现实,我们及时安排足够人力,加班加点对邰瑜、胡深等几位年事较高的老艺人进行优先采访。截止2009年底,我们共记录文字资料15万字,录制影像资料碟片100多张,为确保非遗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保证。集中对从业艺人进行培训。发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类项目的原产地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50多场次,通过传承人讲解和现场示范等环节,提高年轻艺人的从艺水平。我们还通过组织艺人走出去,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博会、非遗展示活动等形式,提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全县十几所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培训传承人群。提供经费修复完善传承场所基础设施。从现有的保护经费中列出一部分对传承人的生产生存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开辟传承基地和教学展示场所十多处,这些场所每年接纳省内外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5万多人次。全县三十多名代表性传承人均有自己的传习场所或教学场地,义务讲授所拥有的非遗知识已经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全社会关心非遗,热情参与传承活动的氛围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