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中国将迎来学历最高的导演群体
中国将迎来学历最高的导演群体
  日前,由画外hoWide、哪吒兄弟影业、凡影数据联合发起的《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出炉。报告试图通过60位导演的所思所想,了解中国青年导演这一群体在电影产业和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受访导演均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有长片电影执导经验或有已在筹备的长片电影项目的创作者,其中,执导《绣春刀》的路阳、《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金马奖新宠《老兽》的导演周子阳等人都已经才华外露。而在调查名单中,今年10月刚刚离世的青年导演胡波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青年导演们的影视之路难免艰辛,但是,他们却都勇于坚守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放弃。
 
   影展成青年导演入行主要渠道
  60位受访导演中男性占83%,女性仅占17%。在年龄方面,80后占80%,最小的生于1994年,43%的受访者在2013年之后才成为导演,那一年正是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开始腾飞的年份。
  这一批年轻电影导演,是通过什么方式出道的?除了9位受访者没有回答之外,剩下的51位受访者中有45位在各类电影节/影展上拿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参加影展已成为青年电影导演进入行业的最主要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92%的受访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将近一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18%的受访者为“海归”,这也许意味着电影圈即将迎来史上学历水平最高的电影导演群体。但是,这一群“高知”导演们,当被问到“认为电影导演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时,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高校中学习”最为重要,而58%的受访者认为“更多观察和体验生活,增加人生阅历”才是成为导演的关键。在他们看来,学历虽然必要,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才是电影导演们最重要的课程。
 
  并不将“票房大卖”视为价值体现
  在“票房才是硬道理”的市场面前,青年导演们坚守着内心的理想,45%的受访者认为拍一部电影作品最大的价值是要让自己满意,另外32%则更在意观众的口碑,很少有导演将“票房大卖”或“电影获奖”当成一部作品的价值体现。
  让所有受访者列出最喜欢的三部电影作品,会发现他们的口味非常庞杂:180票中包含有134部不同的电影。不难看出新一代电影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更多偏向艺术片和作者电影,同时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为多样的价值取向。在被问到“最想和大陆哪个明星合作”的时候,35%的受访者直接填了“没有”。
 
  38%的导演用自己的钱来投入作品
  尽管影视圈的主创在中国属于高收入人群,但对于还没有爬到金字塔顶层的年轻人们来说,日子并不是多好过。只有2名受访者认为自己是高收入人士,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养得起家”,同样数目的受访者“只养得起自己”,剩下40%的受访者收入水平都在温饱线以下,需要靠家人朋友或者副业才能生存。
  资金的窘境不止在生活上,也体现在事业上:在受访者们执导自己处女作的时候,只有40%取得了来自专业电影机构的投资,另外有22%的导演资金来自于私人投资者,没有人从非电影行业的机构拿到投资,高达38%的导演用了自己的钱来投入作品。
  即使作品找到投资成功立项了,仍然有可能失败:40%的受访者曾经历过项目终止,其中一半是由于投资方撤资,另一半的终止原因包括团队执行力、审查、创作分歧和自己主动放弃等。
  听上去来自产业环境的困难重重,但受访的电影导演们清醒地表示,其实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自己。在被问到“最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63%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想过”,另外33%的受访者“想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只有两名导演已有明确的转行计划。而53%的青年导演都对中国电影总体发展趋势感到乐观。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