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大将曾经说过:“抗大抗大,越抗越大!”说起抗大,很多人还是非常陌生,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所军事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办学校培养干部。早在1927年12月,毛泽东就在江西省宁冈县砻市主持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军官教导队。随后,中共中央、红军各军团、一些根据地又创办了许多学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为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大规模的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并于1936年6月在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6年5月20日,毛泽东提出学习时间、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机构的方案,任命校长为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教员由张闻天、秦邦宪、周恩来、毛泽东、叶剑英、林彪等担任。
当时的林彪只有27岁,被称为是最年轻的校长。林彪9岁入私塾,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了四个月。他常常打胜仗,在1936年之前林彪就指挥了红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所以有着“常胜将军”名号,战功赫赫的林彪被推荐为抗大的校长。
1936年6月1日,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震天,抗大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1936年6月21日,由于国民党的进攻,抗大于7月11日抵达保安。保安土地贫瘠,物产匮乏。为尽快建设好校舍,抗大全体教师学员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论职位高低,大家都十分踊跃地投入建校的劳动之中。选择大的石洞作为教室,小的石洞则改造为宿舍,晴天,抗大学员在树下露天上课,雨天则在石洞里学习。毛泽东参观抗大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原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
1936年12月18日红军和平接管延安城,1937年1月19日抗大进驻延安,决定将“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日益提高,位于大西北的抗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爱国青年和一些知名人士及华侨。
在投考抗大的学生中,有部队选拔的优秀干部,还有各地的大中学生,有知名的文艺界人士,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青年,有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子弟等等。
随着抗日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决定把抗大分散到全国各地,此后在山西、安徽、河北、江苏、湖北等地创办分校十四所、陆军中学五所、一所附设中学,共培养抗日干部十万多名,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抗大分校又绽放出抗大之花,成立了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大学等等。
在1955年首批将官授衔授勋仪式上,从抗大走出来的将军,被授予军衔和勋章的有元帅5名,大将8名,上将26名,中将49名,少将129名。
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抗大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它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存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