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三秦美食
扶风腊驴肉
扶风腊驴肉
  在西府扶风县城西北方向的七星河国家湿地,一条畤沟河横穿湿地。这座黄土台塬河流湿地的西岸台地上是佛教禅宗的达摩洞,东岸是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再向前有一个小镇,名叫七星小镇。不知是达摩洞和窦滔墓而有了小镇,还是因小镇而有了历史文化,总之,处于名佛、名河、名人之间的小镇,一派金色梯田、杉竹叠影、碧草芦飞的景象。
  七星小镇成为这个地方一道风景线。小镇不大,像关中平原浅丘地带很多历史文化小镇一样:纵横交错的小巷,蓝砖青瓦的民居。一条清彻的小瀑布从小镇戏台东面的高崖上流下,人民公社、织锦巷、古城墙巧妙地融入小镇,青砖铺底的台阶式街道两侧分布的是汉唐风格的建筑。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各种景色美不胜收。漫步苏惠织锦巷,古式茶馆和戏楼遥遥相望,茶客或呼朋唤友,谈古论今,玩牌下棋。溪水清浅,淌过光滑的鹅卵石,一路欢歌而去,在达摩洞大佛的脚前与美阳河、小韦河汇接。
  但是,在当地人的眼中,小镇的闻名并不在于它在旅游版图上的重要位置,而是在于其淳厚的民风和富于地方特色的饮食。扶风腊驴肉便是小镇的一大特色地域特产。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关中一带许多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和地方名吃。从营养学和食品学的角度看,驴肉比牛肉、猪肉口感好、营养高。驴肉中氨基酸构成十分全面,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而扶风腊驴肉选用驴的腿肉,淋净血水,悬挂晾晒浮水,干后切块入缸内,分层加入硝盐,上压巨石,月旬取出,白天挂于阳光下晾晒,夜间挤压,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调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驴油及原汁汤内之火加热,仅烫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却后肉块表面可出现霜状结晶。经过夏、秋、冬三季的晒、压、煮、腌而成。其切片颜色鲜红、肉质细腻、酥而有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若选驴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调料腊制,谓之腊驴肉中的精品即“扶风钱钱肉”。
  西府扶风驴肉的制作由商周时代宫廷内“膳用六牲”演变发展而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到清代更加发扬光大。当地民谚曰:“宴席要丰美,驴肉是柱子。”相传清嘉庆十九年,陕西持续大旱,树皮草根食尽,饿殍遍野,人相食。腊月二十三扶风知县宋世荦无力向皇宫进贡,将府衙内两头驴宰杀,特制一锅腊驴肉,用草纸、麻纸、红布分块逐层包装,逐级上转向皇宫进贡。嘉庆皇帝品尝后,醇香可口,回味深长,大悦。遂问侍者“何方贡品”。侍者答:“扶风县贡品”。嘉庆皇帝闻言后,百感交集说:“原来为扶风之特产,驴肉可安心气,主治愁忧不乐”。得知扶风县现状,下旨特批十二万石粮,以赈灾民。此后,西府扶风腊驴肉被定为皇家专用贡品,成为嘉庆皇帝每餐必食之佳肴,扶风腊驴肉也在关中西府名声大振。
  如今的“扶风腊驴肉”已登上大雅之堂,早已成为关中人饮食中一道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地方名吃了,即便是在西安宝鸡的超市商场中,也可以寻到真空包装的名食“扶风腊驴肉”。以前因不能长久储存,很多身处他乡的扶风儿女只有回家乡才能吃到,外地游客也只能即刻品尝,着实成为一大遗憾。
  若干年前我是不太喜欢那种黑乎乎的腊驴肉的饮食的,后来在朋友的带动下吃过两次后,才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看起来不太悦目,但吃起来却别具一格的东西。其实人们在饮食上的习惯和生活中的其他爱好一样,很多以前并不太喜欢的东西在慢慢地适应之后,都会逐步地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尚。像“扶风腊驴肉”这类以前只是乡村人喜食的东西,如今也成为不少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了,而“扶风腊驴肉”也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七星小镇的一张名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