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看起来极其普通的毛毯,破旧不堪、缝缝补补的,有火烧和刀砍的印迹。如今在地摊上随便买一条,都比它艳丽、比它暖和、更比它好看。经过了多少个春秋与日夜,它依然在延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共用的会客室里,折叠得方方正正的,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这条毛毯原本的枣红色早已褪去鲜亮,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大大小小的补丁如同皱纹爬满全身。这条曾三易其主的毛毯,不仅见证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和其他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更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毛毯最初的主人是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董振堂,1931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朱德来到董振堂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看望慰问官兵,慰问结束要离开时,天上飘起了雪花,董振堂见朱德衣衫单薄,便将自己的毛毯赠送给他取暖。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这条毛毯一路陪伴着朱德总司令翻雪山、过草地,一直到红军胜利会师。在战争年月,周恩来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常常冒着严寒往返于西安、南京、延安之间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合作,经常在寒冷的屋里通宵达旦地工作,日理万机十分艰辛,这一切都被朱德总司令看在眼里,他便将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这块毛毯转赠给周恩来同志御寒。
1937年4月,周恩来同志乘坐卡车从延安出发去西安同国民党谈判,就把这条毛毯随身带着当作靠垫。在途经崂山一带的时候,遭遇了土匪头子和民团头子们的袭击。周恩来脱险后返回延安,救援部队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这条被土匪砍了十几刀的毛毯。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奔赴前线前,周恩来赶来为朱德送行,并将这条经过邓颖超精心缝补好的毛毯回赠给他。周恩来说这条毛毯不仅能御寒,还能防身。朱德欣然收下,带着这条毛毯开始南征北战。1938年4月,朱德离开延安奔驰在太行山区,太行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热爱自己的子弟兵,他们总是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让部队同志住。有一天晚上,朱总司令睡的火炕过热,把毛毯烧了个大窟窿,他的妻子康克清把烧坏的地方用白布弥补好,朱德继续使用。朱德带着它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一直使用到全国解放,最后把它捐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条毛毯,在物质匮乏的战争年代尤其珍贵,更为珍贵的是,其中彰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那种高尚情谊。他们也送礼,礼物表达的却不是金钱、利益,而是真正的关心与温暖。
在漫长岁月的抗日战争、与国民党的斗争乃至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他们既是革命战友也是莫逆之交。我们的朱总司令和周恩来同志尽心尽力地辅佐毛泽东主席共同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斗争和建设当中,成为了毛泽东主席的左膀右臂。两个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照,共同为我们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他们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