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8日
逸闻趣事
姑婆塔
姑婆塔
  在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关中平原,遇见一座古塔并非难事。每一座古塔,往往都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丁酉年初春时节,我和朋友前往九嵕山下、泾水南岸的礼泉郊游。途中一座院中的青砖古塔,跃入我们的眼帘。推开虚掩的院门进到院中,只见古塔共有七层,高约三十五六米,塔体为平面正方形、空心楼阁式,透出一种雄伟、端庄、灵秀之神韵,宛若一位秀外慧中的古代女性。村民告诉我们,当地人叫此塔“姑婆塔”。
  关中人称父亲的姑姑为姑婆。我们寻思,这是哪位侄孙为姑婆建的塔?他为什么要为姑婆建塔呢?我们判断,那位建塔的侄孙一定是位成了气候的大孝子,而那位姑婆一定是位德高望重之人。
  我后查史料获知,此塔官方称“薄太后塔”,亦称“望母塔”,是汉文帝刘恒为其母薄姬修的纪念塔。原塔因天灾兵祸损毁,现塔系唐代重建之塔。
  古塔的建造者汉文帝是一位既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以“亲尝汤药”留名于世的好皇帝、大孝子;被纪念的薄太后是一位教子有方、仁善贤德的好母亲、好太后。我们的判断虽然部分得到了验证,但是头脑中的问号并没有完全拉直,那“姑婆”和“姑婆塔”又是因何叫起的呢?
  回溯历史,当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之际,吴女薄姬跟随丈夫魏王豹征战沙场。薄姬之母魏韫请许负为女儿算命,许负言称薄姬将生下天子。起先追随刘邦的魏豹,听信算命先生之言,在楚汉战争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了叛汉联楚的轻率举动,后来被刘邦的大将曹参攻打并俘获。
  作为战败之将的女人,薄姬犹如一枚飘零的黄叶,等待着命运的裁决。她先被送入汉宫织室织布。魏豹被杀后,刘邦见她有些姿色,遂将其纳入后宫。
  薄姬入宫一年多未得刘邦召幸。后来刘邦听侍奉他的管夫人、赵子儿提及,薄姬与她们曾有“如果将来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彼此友情”的约定,刘邦才临幸薄姬,薄姬于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了皇子刘恒。许负的预言果真应验了,只不过这位未来天子却是刘邦而非魏豹的儿子。
  薄姬怀孕后,刘邦便很少和她相见。只是刘邦念及与薄姬的情分,为她在长安西北六十多里外的徐章村,建造了一座行宫——红觉院,传说刘恒就诞生于此。刘邦又在附近修建了香积寺,作为薄姬参佛礼拜之场所。历经沧桑岁月,如今行宫和寺庙均已废毀,两处遗址仅立有纪念石碑,漫漶的文字记载着昔日的辉煌。
  当时的汉廷后宫,笼罩在一派腥风血雨之中。皇后吕雉排他行为恶毒,与被刘邦宠幸的戚夫人等的争斗异常激烈。为了避开吕后的暴虐,保持中立、为人谦和的薄姬,时常带刘恒住进红觉院。直到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后,失宠的薄姬因祸得福,被吕后准许以代王太后的身份,随儿子刘恒赴代地就国为止。薄姬表面上看是甘拜下风、不敢碰硬、软弱可欺,实际上是跳出圈外、静观时变、以退为守。
  在远离皇宫是非之地的徐章村,薄姬带刘恒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体恤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本地人不善务棉种麻,薄姬白天在田间地头教他们,晚上在灯下辅导村姑们织布、刺绣;人们染印技术不过关,她就利用农闲时节,在红觉院前的池塘里,手把手地传授技艺;村子里谁家有难处,薄姬便会慷慨地解囊相助……
  勤劳朴实的徐章村村民,认准遭排挤、受冷遇的薄姬母子是贤明之主,待他们像亲人一样,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善意道出兴利除弊的心声,带头践行孝亲睦邻的村风,广泛传扬他们爱民如子的口碑。
  乡下生活的艰苦磨砺,母亲重农亲民的言传身教,村民们直抵人心的义举善行,不仅让刘恒从小就无皇家公子贯有的荒淫之举、骄矜之态,而且对其后来崇孝尚德、躬修节俭、愍民惠礼等执政理念的形成,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吕后死后,经过“周勃安刘”事件,诸吕势力被彻底铲除。为吸取吕后专权、诸吕乱政的惨痛教训,“母家善”成为遴选皇位继承人的前提条件,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皆因“母家恶”而被否决,而代王刘恒则因“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被众大臣一致拥立继位。此后,汉文帝刘恒以天下苍生为念,用仁孝治理天下,推行利民生息的德政,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刘恒做了皇帝后,不忘徐章村人民的养育恩德,在香积寺内建起了“望母塔”,诏令更原村名为“薄太后村”,称其为舅家。打那时起,这里的老百姓就将薄太后喊“姑婆”,而把“薄太后塔”叫“姑婆塔”了,算起来,已经口口相传、亲亲热热地叫了两千一百多年。
  在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阅尽王朝盛衰更替的老百姓心中,一位养育了仁孝爱民皇帝的贤德皇太后,值得后人永久怀念!